01142019時事觀察第2節:余非 — 為長者攝製遺言的長者──「生前遺言」攝製隊

余非 美國《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節目。
美國時間:2019年1月14日
第2節:為長者攝製遺言的長者──「生前遺言」攝製隊。
本節節目介紹比較少人知道的一支攝製隊。他們的特別之處,是並非拍攝年輕的美男美女,他們拍老人家。名為「生前遺言」的攝製隊,於2018年9月得到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主辦的「香港精神獎」。雖然得獎,但報導不多,所以在此介紹。
「生前遺言」攝製隊,由78歲的吳國雄牽頭創立。由最初3名成員,增至後來10名。平均年齡68歲。吳國雄有千多萬積蓄,不算是大富翁,卻肯定不愁衣食。吳國雄想在暮年做些有意義的事,便於2015年成立「生前遺言」攝製隊,免費為老人家紀錄遺言。都是些幾分鐘的視頻。老人可以選擇視頻何時公開,例如是生前播放,抑或部分要離世後才播放。一切由他們決定。四年間,攝製隊為80多位長者攝製遺言。
以下是舉例,讓大家有實感。為尊重隱私,老人的個人資料都被模糊化。
眾多片段中,有些是舒緩的人生感想,有些是交代死後希望火葬或土葬。以下幾段,則比較特別。
有一位老人說:「兒子,我在養老院一切都挺好的,只希望你能有時間來看看我。現在我最孤獨的時候就是放假,身邊院友的兒女都會載他們出去喝茶、逛街、看戲;唯獨我沒人來探望。有時間就過來吧,很怕等你真的來的時候,我已經不在了。」內容聽來令人心酸。不知道他的子女聽後會有何感受。
以下這位長者有人探望,卻另有讓人觸動之處。
長者簡女士,81歲,育有5子女。她話:「兒子,你不用每天都來看我的,我知道本身你就要供女兒讀大學,還要還房貸,已經很辛苦了,不要為了我搞壞身體、失去工作,這樣我心裡會很難受的。」
以下長者匿名,77歲,育有2名兒子。從中反映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匿名長者說:「為不影響兒子們的生活,我主動要求住進養老院。在財產的處理上,因為小兒子條件差些,我便把房產和為數不多的積蓄給小兒子多分了一些,但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住進養老院後大兒子很少來探望我。
趁這個錄製遺言的機會,我想把我的心裡話告訴他:大兒子,我是你的親母親,弟弟也是你的親弟弟,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因為不知道自己還剩多久了,現在只是想多見你們幾面,多和你們聊聊天,我就心滿意足了,你能明白我嗎?」
以下這位安女士,在人生晚年有所反思,自省自責。
安女士,74歲,1兒2女,她說:「我丈夫很早就去世了,我自己一个人把三個孩子拉扯大。我的大半生都重男輕女,我的三個子女都生了女兒,我當時很生氣,甚至故意不好好照顧兒媳和女兒,這是我最大的遺憾。
但她們卻一如既往對我好,甚至比兒子更細緻、更照顧我。我虧欠她們太多了,就希望她們不要怪我。」
安女士的反省很有意義。拍下來,受益的,不只是有機會講出歉疚感的安女士,我認為對一般人也有正面啟發。對我而言,會感到一個人如果在自己可以自主的空間內多努力,即使受過不好的對待,也可以無損自己的人格成長,而且仍然心中有愛。
簡簡單單數列了四段視頻的內容,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剛才提過,吳國雄有千萬積蓄,原來他於1958年才由中國大陸去香港。當時身上只有八元人民幣。來香港的目的,是賺錢為媽媽治病。很可惜,吳國雄還未來得及賺錢,吳媽媽已在他赴港半年後離世。吳國雄經常引以為憾的,就是見不到媽媽最後一面。
吳國雄在香港打拼了幾十年,做過巴士司機、消防員、推銷員等等。到1970年代,他以3000元買了一個計程車牌;之後又再多買三個牌。到2008年退休時,他賣掉手上的四個的士牌。香港朋友一定知道吳國雄那千 多萬是怎來的。1980、90年代,香港的士牌照的牌價,升到等如一個單位的價錢。
「生前遺言」攝製隊的攝影器材,是吳國雄出錢買的。團員都是義工。至於拍攝、打燈、電腦剪接技術等,團員長者間,懂的教不懂的。大家活到老,學到老。
以下是攝製參與者描述的一些細節,以及我的感想。
吳國雄說,有些答應錄影的老人,一到坐在鏡頭前便開始緊張,不知從何說起;有些更因為自己的情緒被掀動,一直哭。惟有待情緒恢復再繼續拍。我聽到他的描述也被觸動。說著說著會哭出來的背後,一定是有滿滿的情緒曾經或一直在壓抑。吳國雄幫他們拍攝遺言,當然可以是正向的、令他們情緒得到釋放和抒發。可是,我逆向思考,這做法同時可以是打開潘朵拉盒;老人們在鏡頭前抒發完了,如何「收」?看來是個問題。不過,可能被拍攝的老人家主要來自護老院,有人及機構照顧。而吳國雄本身長期是義工,也有一定經驗。
拍攝團隊內有一位成員是七十歲的梁先生,原居北京,1985年開始與家人移民香港。梁先生說:第一次拍攝是在明愛養老院,一個上午錄製了整整十位老人的留言,這令他很受衝擊。梁先生曾經害怕剪片,因為剪片要重看這些老人的影像,會令他忍不住落淚。梁先生說,老人在精神上很孤獨。
節目結束前做總結。人口老化,是香港、美國華人區、乃至中國大陸都要面對的問題。吳國雄「生前遺言」攝製隊的意義,可能不只是為八十多位老人家留下遺言;這批材料,或者可以成為設計老人服務的第一手參考資料。當中的意義,非常值得重視。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