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2019時事觀察 第2節:霍詠強 — 填海對香港發展緣何重要?

20190116 霍詠強
2.填海對香港發展緣何重要?
關於填海造地問題,似乎香港的年青人並不賣帳,不少都持反對態度,早前在個青年活動中的討論,有些認為破壞環境,但更多認為開支太大。這些問題其實也簡單,把土地價格,和填海、收地的成本比較一下,自是一目了然。香港幾十年來填海造地,27%的住宅和70%的商業大樓都在原來的海面上。就連當年玫瑰園計劃,人工島建機場,建鐵路、公路,卻也無損香港的財政狀況,填海從來也不曾成為蝕本生意。
但是,更意外的是發現普遍年青人並不了解香港發展和填海的關係,因此當發現自己上班的大樓、居住的屋邨,表面上遠離海邊,但其實都興建在填海土地上,許多人彷如發現新大陸。
年紀較長者比較熟悉香港發展文化,知道填海帶來香港發展,如沙田、將軍澳、赤鱲角機場、東涌、沙田馬場、馬鞍山、科學園等皆來自填海。居住在將軍澳者,大概也不會曉得整個將軍澳,只有一個屋邨,不是在填海地上。
最近香港的饒宗頤文化館,就請來香港歴史博物館前館長丁新豹博士作公開演講,還有華南歷史專家,熟悉香港發展的劉智鵬教授主持,分開四講介紹香港九龍新界填海歷史,引起關注。非但演講廳擠滿聽眾,第二講更要打開大門,讓門外人士冒着寒風聽講,第三講就安排兩個講堂現場直播。第一講主題為太平山下之港島填海,第二講係獅子山下之九龍半島拓展,第三講有關新界新市鎮之建置,在月底29日壓軸第四講:舊貌新顏,移山填海面面觀,來個總結。
昨日講到新界的發展時候,用了「滄海桑田」來作為主題,在講座結束後,應該也沒有多少參加者會不認同這個說法,看看由二十世紀初新界區的照片來看,無論是屯門或根本不認為荃灣是鄉郊地區,就在過去五十年出現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有著相似的步伐,通過大規模填海造地而得來。
更直接地說,新界發展說的是「新市鎭發展」,「新市鎭發展」說的就是是填海。
當中最主要的荃灣、沙田、屯門、將軍澳等新市鎮,過去幾十年,這些新市鎭的填海量,每一個都數以百公頃計算,部分上千公頃的造地,因此說,現屆政府提及「明日大嶼」的千七公頃,也不過是「濕濕碎」。
荃灣西部的海岸線是在青山公路,而東部的海岸線則約在沙咀道。填海之前,荃灣有一個海角,名為沙咀,海壩村、大屋圍、部分福來邨也是在此海角之上。港英政府為了發展荃灣,1950年代、80年代先後在荃灣大規模填海,將荃灣區的可用土地,提高了十倍,今天居住了超過一百萬人,90年代興建西鐵綫的荃灣西站,再次進行填海,成為目前的景貌。
沙田新市鎮絕大部份土地皆由沙田海填海得來,包括沙田市中心、瀝源邨、禾輋邨、沙角邨、乙明邨、圓洲角、石門、馬鞍山北面等地。圓洲角原來更是一個小島,只有九肚山、小瀝源、馬鞍山南面等是山地,大圍及火炭等地則是由原來沿海的農田開發而來,沙田填海的變化,可想而知。
填海也不只是為了建屋,公園、機場,無不是填海得來。近如迪士尼、遠如維多利亞公園,沙田馬場,同樣來自填海。
填海又為何成了洪水猛獸?如果從更實在的原因來看,填海是發展新界的唯一手段。從地圖上,如果看新界可供發展的平地,能一馬平川的,自然是元朗、新田一帶,但為何不由這些地方開始發展?
在英國租借新界時,曾經引發戰爭,雖然是短短的六天戰事,但從此令英國人對於新界發展更步步為營。所以這些土地原來就屬於原居民,要收地更改用途,程序繁複,今天東北發展稱為「新發展區」而不是「新市鎭」,多少也因為新市鎭發展牽涉太多更改土地用途的要求,要面對原居民的抗拒,因此以新發展區減少爭議。
就算沒有收地問題的高爾夫球會同樣麻煩多多,使用權、墳地、樹木,無一不惹起爭議。
收地發展要理清產權等複雜問題,成本不低、程序複雜,其實是最難開發的選項。因此新界早期發展的新市鎮,都選擇一些鄕郊勢力較少或較統一的地區,並且必須以填海打頭陣。造了地,才能遷移原住民,才有討價還價的空間。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