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2020時事觀察第2節:余非—為甚麼在時事節目談錢塘江觀潮

余非 美國《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節目。
美國時間:2020年2月24日
第2節:為甚麼在時事節目談錢塘江觀潮
上星期介紹了《開講啦》這個節目,很多聽眾留言和點讚。我在這一集為大家介紹另一個節目。介紹之前,先聽故事。
在疫情防控下,我們不方便外遊;可是,大可安坐家中看電視,做視覺上的外遊。中國大陸值得遊覽的地方不少。近年,因為無人機令航拍變得很容易,我便透過中國央視直播,實時看過兩次壯觀的錢塘江一線潮。相信假如身在其中,澎湃的潮聲會非常震撼。
錢塘江的潮水之所以值得觀,我在重溫視頻附一個地圖,大家上網也不難找的。由地圖可見,錢塘江潮水之可觀,因獨特的河口形狀所致。出海的河口最闊約100公里。當海水由大喇叭河口倒灌進河道,會遇上急速收窄的河道──由100公里,收窄為20公里,至海寧鹽官鎮,江面更收窄至2-3公里。河道急劇變窄,大量潮水後面推前浪,前浪破浪後浪接上,如此這般,就出現各種不同形態的壯觀場面。各種自然浪濤景觀,一線潮、碰頭潮、十字潮、燕尾潮、剪刀潮等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遊客。而3公里闊的鹽官鎮位置,倒灌至此,潮水特別猛烈。一年之中有140多天都能觀賞震撼的驚濤拍岸。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鹽官古城觀潮。
以上是觀賞角度下的描述,現實生活中就沒那麼美麗了。錢塘江河口段經常有潮災。從唐朝以來,有史可稽的潮災共有183次,平均7.3年有1次,受害災民溺死萬數,餓死千餘。介紹修堤史時,有一句話很觸動我:由唐朝以來一千多年間,堤壩修好了被衝垮,垮了再繼續修。堤壩就在無數次失敗中往返修建。
傳說那些修建海堤的官員行責任制,修堤前要立生死狀,成者生,敗者亡。誰修的堤出問題,誰就要跳海,以身殉職。在浙江海寧塔山壩,就遺存著七座因修堤失敗而跳海自裁的官員衣冠塚。
以最受衝擊的鹽官鎮而言,要去到清朝初年,遇上俞兆岳才成功修築一條沒被沖垮的海堤。一直以來,海堤多數用泥來修築,還面或有一籮籮的石塊。石塊收在籮筐內,以固定石頭的位置。不過,這種堤很容易垮塌。俞兆岳認為土堤易潰,上書改築石堤。朝庭批准,但因工程浩大,為節約經費,僅在四處險要地段用石堤。加上有人偷工減料,質量較差。至雍正年間,俞兆岳升了官,全權總理修堤工作。傳說,他多次實地考察,發現海堤的石條只是用泥來黏結,石條始終會被大浪沖散。他知道,問題是如何令眾多的石條連成一體。有一天,他偶然觀察到出殯隊伍中棺材上的龍鳳榫頭,榫頭為他帶來啟發。他鍛打出一種燕尾鐵榫,也可形容為是形似鐵製煲呔的厚鐵片,中間窄兩邊闊。俞兆岳在兩條並排的石條上鑿出一個凹槽,嵌入煲呔型鐵榫,窄的在中間,左右燕尾咬緊及固定左右兩條石條,最後灌米漿和石灰入凹槽,以凝定燕尾鐵榫。如此一來,石條就被鎖連成一個整體。可抵擋強勁的海浪。不只的,石條的堆疊還採用多層階梯形結構,讓拍打石堤的海浪力度下泄,弱化了浪的流速,防止海浪淘刷侵蝕石條。
最後,歷經六十多年的努力,在幾萬人的接力參與下,一條長達四十多公里的海堤,終於屹立在錢塘江邊。令河口段海堤不再輕易垮塌。
節目結束前做總結:這一集節目的內容,來自CCTV-4中文國際頻道《記住鄉愁》,第六季第21集。
上述知識內容表面上跟社會時事無關,可是我卻看出了相關的一面。我認為,當人的心靈多被有用的知識修養,被正派的人格氣質感染,無知和戾氣就會減少。我這個說法,不分「顏色」,或可以說是對部份香港朋友的溫馨提醒。當我們的生活內容豐富,日子也過得充實,整個人才會有真正的正能量。一切跟政治無關。
此外,我認為聽普通話對大部份人來說並不太難,難在對話。而中國央視的節目不少都配了字幕。我個人認為,對香港人最大的國民教育,是讓中國央視在香港落地,被廣大市民免費收看。大家同意嗎?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