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2018時事觀察(第1節):霍詠強 — 價值十七億的照妖鏡

20180621 霍詠強
價值十七億的照妖鏡
最近香港政府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在元朗興建一條全長約540米、連接西鐵朗屏站與
教育路的高架行人通道,造價高達17億元,平均每米 316萬元,可能是香港歷來最昂
貴的行人天橋,事件惹來輿論質疑之餘,想不到也成了照妖鏡,照出政府部門敷衍、
照出政黨議員反口卸責。
到底這座行人天橋有多貴?
除了每米成本超過三百萬外,還可以用另一個更準確的評估方法,根據路政署在2016
年7月發出有關行人天橋勘察研究、設計及建造的行政摘要,指出「預計在 2022 年,
這些路段的行人流量將達到每小時 1750-7310 人次。總體而言,這些現有路段超過
50%的行人會被分流至擬建的高架行人通道。」就算按照平均數,天橋可以每小時分
流2,265人,每日五萬多,每年兩千萬,如果每人願意付一元使用天橋,也九十年才回
本。你願意付出這一塊錢嗎?
民意代表們的反應?
搞出天價公共設施,自然引出不少政黨跳出來發聲,指造價昂貴,立法會議員朱凱廸
並且以代言人的角色,指香港四個專業學會,包括建築師學會、園境師學會、規劃師
學會及城市設計學會反對行人橋設計,提出另議方案。但是這個所謂「方案」,其實是
專業學會在2013年政府有初步設計並諮詢公眾時,提出的異議。朱凱廸刻意裝扮很熟
悉元朗情況、很了解四學會方案,不過是想借元朗行人橋撈油水,當年有關黨派的區
議員就沒有質疑過行人橋,還否決了學會方案,多年來未見為行人天橋項目發聲,忽
然關注議題,不過是為了謀取政治本錢。
區議會為何有此態度?
不少人指政府處理不當,然而在2013年政府有初步設計並諮詢公眾時,政府也有因應
專業學會的異議,路政署並且將顧問公司完成的天橋設計修改版本提交區議會,邀請
專業界發表意見,結果引起兩方面都反對。有建築師更明言︰ 「根本就不贊成用高架
行人天橋去解決地面人流擠逼問題,所以對天橋設計也沒什麼好說。」比較溫和的建
議,就是只建兩段行人天橋,放棄人流相對較少的部分,再配以擴闊及美化元朗巿明
渠兩旁的行人路。
但是區議會在2014年初還是決定維持原有方案,認為該方案能更直接紓緩行人路擠迫
。當日政黨人士可能還有另一重考慮,就是區議會換屆選舉臨近,若改用專業學會的
方案或嘗試將兩個方案融合,肯定要多花時間更改設計及再次諮詢,都可能引起區內
人士不滿,影響往後的區議會選舉工作。由此也清楚反映,民主選舉的選票破壞力,
足以把一件好事造成壞事。
誰該為事件負責?

有報導指前特首曾蔭權是事件的「始作俑者」,原因是元朗行人橋的興建,源起於是任
行政長官於2008-09年施政報告中,指出將致力改善人流暢旺的商業區、購物區及悠閒
區的行人環境,從而減少人車爭路及改善路邊空氣質素。元朗市區是人流擠擁的地區
,所以開展了相關計劃。儘管曾蔭權有不少為人詬病的施政缺失,但是作為改善人群
往來通道,這個決定並無任何錯誤。
魔鬼都在細節中,細看流程就知道問題出現在部門工作效率上:
 2009 年進行了第一次的改善行人環境計劃公眾參與活動。
 2010 年在元朗區議會中提出擬議方案。
o 2011年9月路政署為元朗市行人環境改善計劃展開可行性研究。
o 2013年4月向公眾人士就擬議的改善計劃作出簡報。
就是說路政署硏究擬議方案已經用了三年。
 2014年區議會決定維持原有方案。
o 2014年12月開展了工程的勘察、設計及建造的顧問合約。
再忽然潛水三年多時間,到今年才上立法會!
具體事件時程,完全顯示出香港政府部門行政處理拖延、行事沒有考慮重點、沒有設身
處地提出適當意見,而只是千方百計排除自己手上的責任,又何以有可能把問題解決
?路政署面對一個十米高的天橋要做百米深的樁柱,相關地基工程費用五億,多少也
應該考慮和提出其他方案吧? 同樣地,區議會和地方黨派也只考慮政黨和選舉利益,
而忽視整體需求和合理判斷,出了問題就爭相卸責。
如果政府及早對不同方案的造價、建造時間等因素作出評估,無論區議會是否作出不
同的選擇,最少也得到充分討論。然後,當區議會作出決定後又拖拖拉拉,在評估缺
失加上造價上升,爆出17億元這個驚人數字,也只會令事情更難解決。
更不幸的是,這種錯誤一直反覆出現,去年沙中綫項目中慈雲山行人設施改善工程,
包括在區內加建15組行人系統,即有蓋行人通道、行人天橋、電梯及自動行人道等,
整項改善工程合約總值高達六億八百萬。慈雲山行人通道也不過是三百米,平均每米
成本也超過兩百萬,今天行人通道卻是用者寥寥。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