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2018時事觀察第1節:余非– 習近平主席對港澳代表團的講話,可以有哪些啟發?

余非 美國《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節目。
美國時間:2018年12月3日
第1節:習近平主席對港澳代表團的講話,可以有哪些啟發?
今集介紹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一次講話。11月12日,習主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接見香港、澳門各界約200位人士。那是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週年的訪問團,團內代表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支持改革開放的有識之士。接見期間,習近平主席發表了講話。
香港傳媒對講話的報導,以及內容探討似不甚足夠。今集嘗試一談,以香港的一面為主。
習近平主席講話當天新華社的報導,以及約4500字全文都看了。會分四點談觀察。當中兩點屬於宏觀,另兩點是具體實踐。直入正題。
第一點,是習近平主席一開場便用了不少篇幅肯定香港對改革開放的貢獻。而且讚賞來得很具體,每一項肯定,都加上具體人物及事件做例子。主要是指出香港有六方面的貢獻,包括:發揮投資興業的龍頭作用、市場經濟的示範作用、體制改革的助推作用、雙向開放的橋樑作用、先行先試的試點作用和城市管理的借鑒作用。
以下談我認為比較重要的、自己的第二點觀察。必須再次強調,第二點是我在第一點肯定香港有貢獻之下的體會。
第二點觀察,是我留意到香港在改革開放中,「是受益者也是貢獻者」這一句。讓我引述相關段落,是習主席文內六點讚許之後的小總結。原文如下:「總之,40年改革開放,港澳同胞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是受益者也是貢獻者。港澳同胞和內地人民一樣,都是國家改革開放偉大奇跡的創造者。國家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香港、澳門和內地優勢互補、一起發展的歷程,是港澳同胞和祖國人民同心協力、一起打拼的歷程,也是香港、澳門日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共享祖國繁榮富強偉大榮光的歷程。」
個人認為上述段落很重要。段落內容,有很多具體例子可以做證,例如,1970年代,為中美直航提供飛機餐的伍淑清家族,就是在真誠參與改革開放之同時,壯大了自己。
「是受益者也是貢獻者」這一點有何特別呢?作為香港回歸前後、至今二十多年的見證者,以下我不兜圈了,直白地說出我的看法。
在香港,存在一群心理上調整不過來的人;他們當中不少人都有「大香港主義」。聽我節目的朋友都知道我有「下半場」概念。我認為佔中後,大是大非已分清,要醒的人都醒了。而總人口中有四、五成人仍然沒醒過來,我認為已經非關政治,是出於複雜、甚至是扭曲心理下的個人決定。不排除,有人不肯接受中國大陸不斷進步、進步到香港開始跟不上的事實。這批人,不是台面上做猴戲的反對派頭面人物及其從眾,他們是普通人,平日亦未必有過激表現。只是,一到所謂民主選舉時,他們就會將票投給反對派,甚至港獨份子。他們未必中意那等大小反對派政客,卻偏偏出於各種古怪心理及思想,將票投給「泛反對派」。所以,11月24日西九龍補選,無疑就算李卓人加馮檢基,陳凱欣仍然贏九百票。但是,同時別忘記,九龍西支持反對派的總得票沒多大變化。大家試想想,已無光彩,所做的事又備受爭議的老政客,為何仍然可以有直逼陳凱欣的九萬三千票?哪些人會投他票?這一點,十分值得深思!
點出上述現象,是指出「必撐反對派」的人,會不會有「大香港主義」思想呢?會不會一切都跟政治無關,是心態問題呢?習近平在講話中點出:40年改革開放,香港是貢獻者、同時是受益者。如果聽得明白及有啟發,或者可以幫助上述那類人,令他們不會有「教曉(懂)徒弟沒師傅」的你我之分,以及「大香港主義」心態。中國大陸和香港是互惠共贏;改革開放令港人多了個大顯身手的舞台,壯大了自己。一切不是純犧牲式的參與。
跟「受益者」觀點相關的,是習主席當天強調了「新時代」。「新時代」的意思是:改革開放已步入新階段,中國確認繼續擴大開放。香港有多少人留意到「新時代」這點題很重要呢?──改革開放,整個舞台已不同於昔日了!現在,連在中國領居住證的外國人也很多;所以,如果香港人仍然想參與改革開放,必須明白一切已有新玩法。從前是內地弱、香港強之下的參與;但是,今日局面已反轉。關於香港的不進則退,我在之前的節目已談過,是香港甚至連清潔程度都大不如前,市政衛生做得很差。退步,已退到反映在街道骯髒之上。今時今日,香港在退步中沒有了向上、向好的動力、沒有新亮點、也沒有新增長點。於是參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已成為自救的必然出路。而「是受益者也是貢獻者」這道理,尤其值得注意。
談完宏觀大環境,以下兩點觀察是具體實踐。
第三點談習近平在會面內提到的四點希望。四個希望中第一及第四個希望是相通的,第二及三個希望也是相通的。
先談第一及四個希望。習主席的第一個希望是「更加積極主動助力國家全面開放」;第四希望是「更加積極主動促進國際人文交流」。中國明擺著仍然會擴大對外開放,而「香港、澳門國際聯繫廣泛」正可以幫助國家走向世界。這方面,一般人都只會想到商貿和金融業,我認為不止的,尚有人文一面。我在11月19日介紹過香港浸會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合辦的聯合國際學院(UIC)。這家位於珠海、首家合辦大學,由香港吳清輝校長做開荒的草創工作。我的看法是,香港國際化的時間比內地早幾十年,即是消化國際化特性比內地多了幾十年時間。在人文領域,這種沉澱過程必不可少!於是由香港吳清輝校長去草創的國際大學,當中國際化的味道,就是不一樣,是更切中要害,更佳地發揮有利國家的國際化。再提一次,是11月19日第1節,歡迎重溫。
最後談第四點,介紹習主席第二及三個希望,都是提醒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提醒港人,香港已被納入中國整體治理體系之內。沒辦法,因為香港回歸以來,沒珍惜過去在「一國兩制」之下,中央傾斜向兩制的自由度。歲月磋跎,民生已千瘡百孔,救民生的特效藥,由經濟入手。於是拉你進大灣區、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是讓港人在更大的機遇下調整自己的步伐。所以習主席在講話內有以下一句:「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我們立足全域和長遠作出的重大謀劃,也是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重大決策。」
節目結束前做總結:在發達國家暮氣沉沉,美國走閉關舊路的國際大環境下,中國是少有的,不斷有新動力的國家。「新」這字,在中國的論述上不斷出現。中國的改革開放,正好就踏入新時代、新階段。
11月12日習主席嘉許200多名人士,是為香港參與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劃個分號;分號之後,香港就要在同一大段落下開始新的一個子句。香港的聽眾朋友,調整好了沒?出發啦。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