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2018時事觀察 第1節:霍詠強 拆解紐約時報斷章取義,中國如何爭取話語權?

  1. 拆解紐約時報斷章取義,中國如何爭取話語權?

 

2018年6月26日  紐約時報刊登出一篇報導《華為,澳洲政界人士高檔海外旅行最大贊助商》,引述當天澳洲智庫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 (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 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從2010到2018年的這段時間裡,華為是澳洲政界人士出訪海外的最大贊助商。

 

「數十名澳洲政界人士接受過華為花錢為他們安排的高檔旅行,這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在努力影響澳洲立法者的新擔憂。更指出華為一直受到西方國家對安全和隱私問題擔憂的困擾。」

 

雖然相信紐約時報不會做假,但是盡責審查是必須的,也沒有多少困難找到澳洲智庫這份報告,但很意外,報告的重點和紐約時報的報導有明顯差異。報導沒有造假但卻斷章取義,華為的確是最多次贊助澳洲政界人士外訪的商業機構,不過所謂最多,在過去八年來,總外訪頭三位國家的總數214次當中佔了 12次,這算不算多?相比之下,數目遠遠低於澳洲以色列猶太事務協會 Australia/Israel & Jewish Affairs Council 贊助的 43次。中國也不是澳洲政界最常到的目的地,排名第一的是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達到 102次,63次到中國、 49次到美國,如果再減去香港政府安排的 11次,到中國和美國基本上差不多。

 

在大部分國家政界人士接受商業機構贊助外訪的其實都是極少的,在報告中提及過第二第三的公司,都只有五次和三次,所以報導當中指「僅從公司安排的去中國旅行的人數來看,華為遙遙領先於任何其他公司。」其實也是誇張失實,很大程度上,澳洲政界接受華為邀請訪問中國,可能視華為為官方代表,儘管這個假設並不準確。但紐約時報就用華為安排的 12次訪問,就視此為給予澳洲政界人士好處,明顯地這頂帽子是硬扣的。畢竟中國和澳洲經貿政治關係都非常密切,來往頻繁也是理所當然;相反,到以巴地區多達百多次,澳洲政界又所為何事?如果說這就代表和中國關係過份密切,那以色列是否已經統治澳洲多時?

 

當中的玄機也暴露在紐約時報幾篇報導當中。

 

「由於擔心間諜活動和安全問題,華為基本上不能在美國開展業務,並很可能被禁止參加澳洲建設 5G 電信網路合同的競標。…….這份報告出來之前,人們對中國干預澳洲政治的擔憂已在加劇,政府也在試圖通過一項旨在防止外國干預的法律。」

 

這反映出美國兩個憂慮:

 

  1. 美國過去操縱澳洲政界,但憂慮中國正在削弱這種操控。
  2. 多年來,美國官方一直以華為與官方關係密切為由,稱華為的產品給美國構成了不可接受的安全風險。因此,美國大型流動電訊營運商已經放棄了華為的產品,較小的營運商可能很快也會被禁止使用來自中國的產品。如果華為能夠在澳洲開展升級 5G移動網路業務,從而打開西方市場的缺口,也就是說華為,以至於中國邁向高科技產業出口的能力,得到確認。

 

然而,對中國來說,歐美媒體對中國相關的報導以及其他同類型事件,始終反映出中國話語權是中國復興其中一個需要盡快提升的重要課題,而爭取話語權的其中一個關鍵是建立中國自身的 NGO 非政府組織網絡。

 

過去中國也建立過不少海外機構,特別在加強海外投資和經貿聯繋,但是這些組織架構上大都屬於官方組織,並且有具體和明確的目標,工作可能有實效,但郤很難適應變化,也不容易真正融入當地社會。

 

所以,要令中國話語權能更廣泛地在國際上發揮作用,中國應該效法美國,更多通過加強發展對外活動的非政府組織機構,特別是在其他地區內大學院校內成立研究組織,又或者利用中國院校的硏究中心,更多和海外院校的對等架構合作。一方面,可以倡導中國思維,另一方面,可以藉助學術活動,加強聯絡各方專才,強化院校的硏究能力;甚至吸引更多專才在中國發展。

 

同樣地,目前在中國內地已經有許多非常龐大的企業,正在積極地透過各種途徑,在回饋社會、實踐企業社會責任之餘,也可以達到品牌推廣的目的。但是從實際社會情況來說,應該放棄直接舉辦活動,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懷疑,例如「政客們是否應該接受由企業支付全部費用的旅行等情況」。轉而透過贊助、支持認同中國發展的海內外人士,成立基金和不同類型的非政府組織。一方面能夠凝聚不同階層、不同背景,但對中國發展有正面評價的同路人,透過更多樣化活動,既可以達到組織網絡,又能增強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底藴博大精深,也有許多高尚價值觀和傳統,藉得傳揚開去,儘管中國不會把模式強加於他人身上,但能令更多人認識和認同,始終對中國的復興,有重大正面作用。

 

取得平等的話語權,在往後應對更直接對抗時,可能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