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2018時事觀察(第2節):余非–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惠及農民農業

余非 三藩市《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節目。
美國時間2018年5月21日。
第2節: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惠及農民農業
今集說中國國情,淺談高科技發展跟普通老百姓有何關係。
記得十年前,2008年,當時神舟七號搭載了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3位宇航員升空,當中翟志剛更步出太空艙,令中國人首次實現太空漫步。就在那時,我讀到一位教育界人士寫的文章,內容大意是:中國把搞航天科技、送太空人上天的錢,用來辦希望工程或者扶貧,不是更好嗎?而同時出現的,還有「升空背後一億文盲」、「升空背後x億人未脫貧」之類的意見。這類說法表面看來彷彿很有人情味,可是,十年前我已覺得道理上是說不通的。
十年前,我對那篇由教育界知名人士寫的文章頗感驚訝。因為即使我不是理科、或者工科出身,但也大概知道,可以製造太空船、宇航服等等,總之是成功令宇航船及宇航員升空的全過程,定必涉及科研技術,大概每一個大環節都可以派生出一條產業鍊,既創造就業機會,也可以透過當中的新科技改善人民的生活質素。舉例,造太空衣、太空手錶、太空船回收降落傘等工程,當中每一項工序都有機會成為一門高增值科研產業,造福整個國家和社會。
當時,我只是從大方向上理解航天科技發展的社會意義和貢獻。而十年過去,我上述的理解已經落後了。因為今時今日,射上天空的衛星,尤其是北斗系統,已開始很具體地對在地球生活的普通老百姓發揮極真實的影響。今集就簡介傳統農業,如何利用北斗系統來轉型升級。
以下是兩個例子。
先介紹無人駕駛飛機。四五月間,是好多農作物的「一噴三防」關鍵期,河南省溫縣農戶就在「一噴三防」期利用無人機對小麥進行大規模噴藥作業,以保障夏糧豐收。農戶說,用無人飛機噴藥,比人手更勻均更準確,也令他們節省人力,省回不少力和時間成本。
第二個例子是「無人駕駛」拖拉機。案例來自西北寧夏回族自治區,都是四五月間的事。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塔灣村的蔬菜耕地,如果你遠眺,會見到一台拖拉機拉著一部蔬菜移栽機,在一片平整的土地上緩慢前行。蔬菜移栽機,是移動的、插菜苗的機器。遠望你會以為拖拉機有人在駕駛,可是,當你走近一看,就會發現拖拉機駕駛艙內原來是沒有人的,只放了一塊觸控式液晶顯示屏。駕駛艙頂部豎立一支天線,而不遠處的田埂上,架設了一個1米多高的三腳架,是個可移動基站。訊號,就由該基站發出,再由無人拖拉機的電腦系統接收。拖拉機收到指示後,就按指令在一大片農地上行走。
用無人拖拉機拖著移栽機去插菜苗的馬海濤說,他只需要在顯示屏上將作業寬度、行列間距等設置妥當後,拖拉機就會自動直線行走,並且進行翻泥土、播種插苗等工作。一行一行地做,千米行駛誤差不超過3厘米。
馬海濤說,用無人拖拉機插葉苗,比人手更加直和均勻。馬海濤的高科技作業操作,吸引了周邊不少村民、特別是蔬菜種植大戶前去圍觀。區內有多名菜農都表示,計劃明年2019年在自己的菜地上試行。
「無人駕駛」拖拉機能在農地上作業,主要是因為用了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系統向「無人駕駛」拖拉機發指令,讓機器取代傳統人力。
由無人飛機噴藥,以及用無人駕駛拖拉機去插秧苗,都是北斗系統已開始行民用化發展的實例。
北斗系統,英文縮寫BDS,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中國的北斗系統,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以及歐盟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GALILEO)之外,又一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上述系統都是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已認許的供應商。
上面談農民如運用北斗系統進行無人操作,以下這位譚振龍,是寧夏吳忠市一家農機服務企業的負責人。他說一直都對農機自動導航駕駛系統感興趣,但是,由於國外進口的導航設備費用昂貴;以導航系統為例,每套設備需要約20萬元人民幣,所以一般農民都沒有經濟能力採用,他也不會向農民推銷。但譚振龍說,有了國產的北斗導航系統就不一樣了。國產導航設備每套只需要6、7萬元。
農機工程師趙生軍就表示,應用北斗導航系統去做農務,可以令種植更加標準化,也直接降低作業成本。根據去年的測算,每畝糧食作物因為用了無人機器,可以節省成本約100元,增產大約12%。
節目結束前做總結。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第一粒衛星,在2007年射上太空。到2012年底,北斗導航衛星射上太空的已十六粒,北斗系統也開始可以在亞太地區為用戶提供區域定位服務。
由2012至2017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通5年間,系統被廣泛應用於交通、海事、電力、民政、氣象、漁業、測繪、礦產、公安、農業、林業、國土、水利、金融、市政管網等十多個行業領域。而今集只是以其中一個領域農業為例。
所以,下次再聽到有人說「升空背後一億文盲」、「升空背後X億人未脫貧」這類講法時,聽眾朋友可以給他們link,就請他們收聽這集節目。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