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2018時事觀察 第1節:霍詠強 — 冇地鬧,有地又鬧?

20181017 霍詠強
冇地鬧,有地又鬧?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上周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公布了多項新措施,其中最主要的發展項目「明日大嶼」,是在大嶼山東南面的海域上,建造1,700公頃人工島,從而為香港未來50年提供足夠的土地供應,避免陷入目前缺乏足夠而且政府能主導的土地發展。
在施政報告前,劉德華受前特首董建華的團結基金邀請,為更大規模達兩千公頃的人造島宣傳片做旁白,本意是爭取民意,結果卻是惹來反對派圍攻,說他受金錢誘惑,「政府這麼多廉租給富豪的私家娛樂地,不拿出來,還要香港人出錢填海給人建豪宅」,並且扯上說「填海不是問題,問題是一個小工程都要上億元、這些錢擺明是給大財團、國企的利益」。
對香港來說,填海造地這種方法不過是故技重施,27%的住宅和70%的商業大樓都在原來的海面上。過去幾十年已經造出七千公頃,再加千七,真有這樣可怕?
雖然個人認為香港發展郊野公園,均衡土地使用才是長遠和現代化的居住發展方式,但與其他提供土地供應的方法相比,填海應該是在衡量代價、環境影響、發展程序三個主要考慮因素中,最少爭議的選擇。
但是,反對派自然可以找出反對理由,除了傳統的說法,指填海要花這麼長的時間,又會造成無法逆轉的破壞,必須慎之又慎外,開支竟然也成為惹起爭議之處。批評指項目可能要花上四、五千億元,甚至有説上萬億,政府如果發債,會影響香港的金融體系評級云云,結果成功引來千多人游行抗議。
政治人物一時一樣絕對是平常事,不久前為了打倒發展郊野公園,有評論就提出填海比開發郊區更具效益,還以東北發展為例。元朗橫州發展區,5.6公頃的綠化地,平整及基礎工程的申請撥款高達24億元,平均每公頃用地需4.3億元;相比下,東涌東整個發展計劃,填海130公頃,包括初步基礎工程費用申請撥款為202億元,平均每公頃土地只需1.55億元,比起橫州平均造地費節省六成。
所以,以政府計劃的1,700公頃人工島,如果按照東涌東填海成本,那造價不過是2,635億,就算計入通脹等因素,四、五千億元攤分十到十五年,平均每年幾百億,根本對香港沒有什麼財政壓力。更不可忘記,在香港平整土地幾乎等同印銀紙,在這片新發展地最少可以興建二十萬個單位,這已經是上萬億元的價值,就不要說其他工商業設施的價值,以及為香港長遠帶來的利益。
另一個挑事的說法,是指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說其工作是建基於填海1000公頃的需求來進行諮詢,不明白何變成1700公頃,但是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必須考慮長遠要有土地儲備、成本效益等因素,不可能因為諮詢文件列出了一千公頃,就成了金科玉律,更何況香港目前的居住環境並不理想,在考慮如何完成最基本的需求外,也應該顧及如何規劃更理想和宜居的城市環境,有充足的擴展空間,才不會重蹈覆轍。
事實上,當為反對而反對提出發展費用這問題時,也可謂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自稱環保人士,常以發展棕地為唯一或優先選擇。但是,雖然工業衰落了,表面上香港棕地累計1100公頃,但其中最少四成仍需用作存儲貨物、廢物回收、貨車場和物流業等,只能重置,根本用不了,再加上地處偏遠的棕地鋪設基礎設施,理清產權等複雜問題,棕地其實是最難開發的選項。
正如東北發展,方案一旦涉及現正使用的土地,必然引起爭議,而且因為換地重置安排,引發大量賠償和行政工作,非但開發成本高昂,拖延十多年,結果更令背後的地產商,大收漁人之利,棕地發展傾向小型發展,結果變得更零碎、綠化地不足,對周遭環境造成更嚴重破壞。
所以,強調否決其他方案,必須優先發展棕地的,只是為了一己私利,保護自己的政治利益和影響力,因為政府發展被拖慢,聲望就繼續低迷,連房屋這種最基本的社會需求都無法解決,只會淪落在捱打狀態,反對派也能輕易維持影響力,有更多討價還價的空間。
整個增加土地供應的核心,是社會對長遠供應的預期,無論採取什麼方式,只要特區政府能夠規劃出上千公頃的龐大新發展區計劃,在房屋市場的理性預期供應充足下,自然會令私人發展商和棕地擁有者考慮未來前景改變,從而更果斷地釋出手上的土地,變相令短期供應得以提高。
至於也有説法「 其實政府是否也應該有一個更加明確的發展藍圖? 填海要花這麼長的時間,是不是可以多做一些規劃、了解和諮詢呢?」香港過去二十年已經講得太多,做得太少,今天,當坐言起行。
也有人說「 香港人壓力太大了,是否應該放慢腳步?」不幸地,香港人囗密集,沒有天然資源,港口貿易又已不能作為依靠,香港沒有退路,連穏守不動都不可能,可謂「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