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察—余非:以軍經常炸巴人學校,原因何在?以軍的說詞可信嗎?從中有何觀察?
星期一 美國《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2024年8月12日
余非:以軍經常炸巴人學校,原因何在?以軍的說詞可信嗎?從中有何觀察?
8月10日,以軍又再襲擊加沙收容難民的學校。這次遇襲的學校位於加沙城中心,當時學校場地內正進行晨禱,人群比較集中,所以死傷以百計,甚至以幾百計。3枚火箭彈襲擊後引發大火,區內斷水,令救援人員救火相當困難。該所學校現時收容了大量婦女及兒童。到現場搜救的人員說,現場彌漫著血腥味。而以軍就一如以往,聲稱那是哈馬斯指揮中心。加沙地帶的媒體譴責以軍實施「種族滅絕」,強調是「大屠殺」。
本集節目就談巴勒斯坦學校。以比較有規模的學校而言,例如此次以軍襲擊的學校是一棟兩層高的建築物,這已經是最少第14宗學校遇襲個案,是明知是學校也炸。眾所周知,以軍炸醫院也好,炸學校也好,每次也是說因為那是哈馬斯指揮中心,裏面有恐怖分子。而以此次為例,事實證明,被炸的現場有燒焦的罐頭,也有很多床褥被鋪,以及一些孩童用品及玩具。這家學校現在已不可能上課,改為難民營。
在美國表面上逼以色列參與停火談判的當下,加沙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被殺,現在以軍擺明炸學校,學校內有做伊斯蘭禮拜的場所,凡此種種均表明,以色列有意破壞停火談判的氣氛和條件。本集節目的重點不是分析停火談判的進展,想談的是以軍炸學校,由學校帶出巴勒斯坦的教育系統究竟情況如何?讓大家對巴勒斯坦有更加立體的認知。關於以軍經常炸學校,有兩點思考。第一,以色列說學校內有哈馬斯成員,所以明知是學校也照樣轟炸。以軍經常用這個邏輯將濫炸合理化。第二,巴勒斯坦起碼近八十多年來被以色列壓逼至支離破碎、民不聊生,加沙更加是個露天監獄,二百多萬人處於被封鎖、衣食住行的資源也相當緊絀的狀況。在這樣的情況下,約旦河西岸也好、加沙也好,會有那麼多學校嗎?如果你有這疑問,問得好。以下就談談相關情況。
手邊沒有更新的數字,有的是2018年發佈的可靠數據。據巴勒斯坦中央統計局就巴勒斯坦2017年的文盲率發佈了統計報告。數據反映,巴勒斯坦是個文盲率偏低的國家之一。原來在2017年,巴勒斯坦的城市,文盲率為3.1%;鄉村文盲率為4.8%;而難民營文盲率為3.3%。即是識字人口達九十多個百份比,沒有想像中嚴重。印度人口的識字比率是六、七成人。
於人口而言,以2022年計,約旦河西岸與加沙加起來,巴勒斯坦合共有超過500萬人,加沙有250萬人,即是約旦河西岸也大概有250萬人左右。直到現在,整個巴勒斯坦政府的稅收也由以色列所謂「代收」,再轉手發放給巴解政府(西岸法塔赫政權)。巴勒斯坦政府資源有限可想而知。然而,原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巴勒斯坦仍然存在12年制的義務教育。巴勒斯坦的學校分三類,公別是公立學校、私人辦的私立學校,以及聯合國捐助的難民學校。整體而言,原來巴勒斯坦有學校體系,也很重視教育。
三類學校之中,有點規模的公立及私立學校水平都不俗——當然,這個判斷是跟中東國家相比,以及針對如此動盪的一個國家而言。總之,在約旦河西岸一些沒那麼多衝擊的地區,學校教育系統能夠持續運作。至於聯合國設在難民營的學校,會因為經費問題教學條件沒那麼好,而且有時會因經費短缺而未能正常運營。然而,反過來看,聯合國難民學校辦得再簡陋,那怕只是在空地或帳篷內上課,始終是令難民營內的兒童有識字的機會,以及學一些基本常識。這也是令巴勒斯坦整體文盲率偏低的原因。
而審視文盲率之同時,必須也一併考慮另一個數字——就是失學率;兩者加起來才是最真實的情況。同樣是2018年,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佈的數字反映,巴勒斯坦15歲的男孩當中,有四份一處於失學狀態。簡言之,不是他們不重視教育,以及政府沒有提供受教育的機會,是以色列的管制,以及不斷發生的衝擊令不少青少年失學。不少巴人不是文盲,問題只是如果他們生活在衝突頻繁,又或者是與以色列接壤的那類前緣地區,巴勒斯坦的兒童和青少年的上學機會便大受打撃。因此,是以色列不斷搶土地、燒村莊、刻意搞事等等的外在原因,令巴勒斯坦青少年失學者眾。他們不是文盲,是被逼失學。
以下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案例,讓大家知道在巴勒斯坦上學有多難。來自瑞士的41歲志願者卡佳(Katya)說,她在該區待了三個月。如他一般的義工,任務是陪同約8000名西岸兒童去上學。義工做的是與學生同行,或站在遠處看著他們走過以色列的安檢站。卡佳說,雖然只是遠遠地看著他們走過安檢,也會對以軍起威懾作用,減少其間可能發生的衝突,讓巴人兒童有一條安全的求學之路。
14歲的巴勒斯坦兒童瑪律萬說:「如果一個檢查站關閉了,會去另一個,我們會想方設法去上學。」瑪律萬住在約旦河西岸希伯倫市的H2區域,該區估計有4萬人居住。瑪律萬和他的夥伴們上學時必須穿過多個安全檢查站。有時,扔石頭引發的衝突會延誤他們過關。他們往返學校途中,遇到騷擾和虐待已是家常便飯。瑪律萬的父親完全支持六個孩子繼續學習的願望,那怕他需要在多方面付出代價。瑪律萬很喜歡讀書,暑假會讀學校派的教科書、自修,以便跟上學習進度。以上是2018年的個案。
整體而言,巴勒斯坦無疑長期處於動亂和失去完整主權的狀態;可是,巴勒斯坦人對文化生活和藝術領域的追求反而充滿渴望,也十分珍惜各種機會。日後大家如要行善捐獻,或可考慮巴勒斯坦的教育系統。我會附上巴勒斯坦博物館的連結,讓大家感受一下巴勒斯坦少量僅有的、並不是火線上的區域又是一種怎麼樣的情況。2024年2月,巴勒斯坦博物館關閉數月後重開,重新開館後的展覽,包括以加沙為主題的藝術展覽。內容包括一位加沙藝術家Tayseer Barakat的個人作品展,名為「已消失」(Disappeared), 展題解說如下:「建立在失去之上的世界:失去熟悉的親密生活、失去時間感、失去地點;最重要的是,失去作為人類的自我」。這位藝術家的作品在網上可以找到,也附上連結,也截了一些圖,會在視頻重溫上放出來,讓大家感受一下。此外,巴勒斯坦博物館大廳的「加沙女性」(Women of Gaza)部份,展出了傳統珠寶和服飾刺繡。巴勒斯坦刺繡於2021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一些紋樣,據說可以追溯至迦南時代。
最後報告一些最新的數字。4月18日(2024年),日內瓦多位聯合國專家對當前加沙地帶的中、小學、大學的教師和學生的情況深表關切。專家們發出警告,表示加沙80%以上的學校被破壞或摧毀,有理由懷疑有人正蓄意全面摧毀巴勒斯坦的教育系統,即實施所謂的「學術毀滅」 (scholasticide)。因為巴以戰爭頭半年,加沙已有超過5479名學生、261名教師和95名大學教授喪生,超過7819名學生和756名教師受傷。至少60%的教育設施,包括13個公共圖書館被損壞或摧毀,至少62.5萬名學生無法接受教育。這些數字很少在媒體上被詳細曝光,值得大家知道。
節目結束前做總結:以軍轟炸的學校,按上述整體情況去理解,應該真正是學校。這些學校在過去一年不可能再正常運作,於是做了難民營。在受壓逼了至少八十多年的加沙,直接加入,或同情哈馬斯份子的人不計其數,以色列侃侃然、明目張膽地轟炸難民營、轟炸學校,藉口是裏面有哈馬斯份子;那就要看如何定義「哈馬斯份子」了。一如抗日時期,有氣有力、有血性的人,人人都可以是抗日份子。
本集談巴勒斯坦的教育和人文方面的情況,是讓大家日後再聽到以色列炸學校、故意破壞學校時,多一點實感。起碼知道在動盪不安的巴勒斯坦,確實存在不少學校。以色列炸學校、炸醫院,是泯滅人性的行為。殺人是種族滅絕,而專炸學校及殺教育人員,是學術毀滅(scholasticide),目的無非是從不同方面去毀滅巴勒斯坦民族,從而完全蠶食他們的土地。
https://dafbeirut.org/en/tayseer-barakat
加沙藝術家的畫作
The Palestinian University and Scholasticide
https://www.aa.com.tr/en/education/-scholasticide-how-israel-is-systematically-destroying-palestinian-education-in-gaza/3135127
‘Scholasticide’: How Israel is systematically destroying Palestinian education in Gaza
Rabia Ali,12.02.2024
https://www.orangenews.hk/culture/1206503/%E5%B7%B4%E5%8B%92%E6%96%AF%E5%9D%A6%E5%8D%9A%E7%89%A9%E9%A4%A8%E9%97%9C%E9%96%89%E6%95%B8%E6%9C%88%E5%BE%8C%E9%87%8D%E9%96%8B-%E4%B8%89%E5%A0%B4%E5%8A%A0%E6%B2%99%E4%B8%BB%E9%A1%8C%E6%96%B0%E5%B1%95%E8%A6%BD%E5%90%8C%E6%99%82%E5%95%9F%E5%B9%95.shtml
巴勒斯坦博物館關閉數月後重開 三場加沙主題新展覽同時啟幕薦書
https://www.ohchr.org/zh/press-releases/2024/04/un-experts-deeply-concerned-over-scholasticide-gaza
联合国专家对加沙的“学术毁灭”深表关切
2024年4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