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2021時事觀察 第2節–余非:疫情中的生活小記──張馳中的平衡與刁民處處

請星電視飲茶https://www.buymeacoffee.com/singtaousa

余非 美國《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節目。 美國時間:2021年1月11日 第2節:疫情中的生活小記──張馳中的平衡與刁民處處 上一節談法律在非政治化、民生層面的情況,本節也談香港生活,是很民間的一面。因為發現,很多時事評論令我覺得跟真實的香港生活有距離。不是觀點意見不同,是事實基礎和身處的環境有出入。當然,我的生活圈未必有代表性,但保證所講的都是事實,大家不妨知道有這樣的一些面向。我說所講的都是真有其事,也因此,為了保護被描述的事件內的人物,會將身份識認模糊化。開始說。 上星期,因為皮膚敏感,立即去看醫生。醫生認為是小問題,不需要吃藥,注意保濕便可以。因為平日為了配合抗疫,不會經常出門。於是,在走入地鐵前隨便在街上閒逛。關於不經常出門,在此岔開一筆談談兩個月前的事。十一月底,當時我住的大廈前後有兩宗確診新冠病毒感染個案,如再有確診者,大廈便要封閉。當時,大廈貼了通告,全大廈做噴霧式清毒,出入要量體溫。之後,再沒有確診個案。而我,在觀察階段的十一月底至十二月中,大廈未封閉,但我主動取消每星期的家庭聚會,盡量不外出。心態上不想自己接觸太多人。作為市民,這是我配合抗疫的做法。 回頭說看完皮膚科醫生隨意逛街時看見些甚麼。超市和小服裝店照常營業。人流不多,很容易有社交距離。服裝店大減價,用75港元買了一條牛仔褲。付款時,年輕店員說明天會在面書做直播(介紹貨品),歡迎關注。她給了我直播時間的資料。看得出她們很努力。之後,我在另一家店補充了一些必須品,便坐地鐵回家。 疫情之下,固然有一些行業不幸地直接受打擊,例如旅遊業。我是電車工會百年史那部書的作者,電車工會去年趕及在限聚令前辦了一次觀光電車小巡行,我有幸參與。我們全程都載口罩。當時,中途有旅遊業導遊上車加入巡行,看來是工會之間的互相支援。他們在電車上拍了些宣傳片。大致是搞本地旅遊;例如觀光電車遊。大家別笑我見識少──如果不是電車工會百年慶辦了這次巡行,我是從未坐過沒上蓋的觀光電車。在車上,我和拍視頻的導遊打氣,叫他們加油。他們說有些導遊已轉行,而他們不斷尋找各種可能性。我完全明白有部份行業是直接受打撃的。可是,真的很欣賞他們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那種精神面貌。 疫情之下,仍然開工的除了醫生、時裝店和各式小店舖,還包括必須繼續工作的公用事業。同樣是上星期,家中某件屬於公用事業的部件出了問題,無非是水電煤的其中一樣吧,不開名了,不想干擾其他人的工作,即使我是點讚。我上網約了檢查,來的是位廿幾三十歲的年青人。最初還擔心他經驗不足;誰知他為我家查出一個安全隱患。年青人工作很認真,全程載口罩,(我也戴了),出入噴消毒液清潔雙手。 以上都是近期的香港生活。我想用真實生活向大家解釋張馳有度。我一點都不涼薄,極之同情直接受疫情衝擊的個別行業,如果可以幫忙,義不容辭。我想指出,與此同時,在人口密度高的香港社會,沒完全停擺,令起碼七八成,保守估計也六成人可以繼續上班,有工作可做。對仍然有工作的人而言,這種張馳有度的「拖拉」,是令人活命的正向拖拉。將它以全悲觀、負面為主來解讀,我認為不是事實的全部。 我一直強調,香港是個沒有街道主任、無為而治慣了的小政府社會。面對疫情,我看見張馳有度之中的彈性,而且發揮的是正面作用。而所謂封關,我認為是用詞的定義問題。準確的陳述,是中國內地回香港不需要隔離,但由香港回中國大陸要十四天隔離。如因為思念親人,未至於不可以回鄉,問題是要做檢測手續和隔離而已。而當前全世界都受隔離之困,香港只是不例外,難說是更差。 節目餘下時間再多講一件真人真事。寶馬車撞人不顧而去,又或者巴士上不載口罩的情侶,他們的問題太明顯了。以下是一件生活小事。 幾天前,當我在大廈等升降機回家時,有一位老人應該是剛去完超市,也等升降機回家。他在等升降機時立即把口罩除下來,掉到升降機旁邊的公共小垃圾筒內。我認得他,因為上次也是如此。上一次我讓他先行,自己等下一部。有其他人跟他同升降機的。回頭說這一次,當升降機快到時,我說:老伯,你應該進了家門才除下口罩。他說,有公家垃圾箱當然用公家的。我說,可是,你還要坐升降機啊,有其他人在,這是不對的。他說,那我等下一轉。當升降機門打開時,我入內並關上升降機門。誰知,老伯用腳擋開升降機門,也走進去。我們這種人不是渾身是刺,反應不夠快;事後回想,我當時應該立即出去。當時,那位山東大漢型的老伯檔在狹窄的升降機門前,說時遲那時快升降機門也關上了。我忍不住說:老伯,你剛才說等下一轉的,如果你打算跟其他人同升降機,你不應該除掉口罩。誰知,老者老而不弱,我說一句,他還撃好幾句。之後還語帶威脅。因為香港刁民太多,不分老幼,既有閉路電視,之後我向管理處備了案。 以上這件生活小事不會像巴士情侶般誇張至上報紙和被捕,然而,可以肯定不是罕有事例。因為我同時見過一個父親型的男士帶著兩個小朋友做運動──沒帶口罩。聽眾朋友,刁民化、自私,不要回避了,是部份香港人要反省的其中一面。 節目結束前做總結:在此強調,本集節目是補充大家對香港的認知。我所說的,一定只是香港生活的其中一面。我沒就它們有絕對的代表性。 我經常指出,香港沒有街道主任,地區沒有最後一公里那種服務結構。香港人活得很自由,是長期以來小政府的體制習慣。這種社會結構好處壞處同時存在,要改是可以的,不過要有認知、討論,以及社會共識。而在暫時未改變的社會形態下,抗疫上的張馳有度,其實是找到了一定的平衡。 有一位節目主持說,新近因為有親友逝世,他在致祭時聽到長輩跟殯儀館人員聊天,問疫情發生後是不是「生意」好了。誰知,專業答案是:否定。他說疫情發生後沒有因而「生意」多了。尤其大家更加注意防疫之後。 而部份時評不多提的,是香港老人院護理人員和的士司機,是要定期強制檢測的工種之一。 本集節目是不吐不快。既然有機會做時評節目,就應該說想說的真話。反正,已經開始有退意。不過,在正式退下火線之前,一定會守好良心和初心,講該講的話,說該說的觀察。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