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2019時事觀察第1節:余非 — 優秀耆英唱出唐詩「白日依山盡」的特別版

余非 美國《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節目。
美國時間:2019年2月4日
第1節:優秀耆英唱出唐詩「白日依山盡」的特別版

新春當前,跟大家拜年,祝大家豬年諸事順行,吉祥安康!這一集輕鬆些,介紹一首好歌。
大家稍後聽的是唐朝王之煥《登鸛雀樓》的歌唱版。歌者是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1月28日,他們上中國央視節目《經典詠流傳 第二季》獻唱。他們是一群七、八十歲的長者,打扮得體,儀容端莊。一起站在台上唱唐詩,單是場面本身已令人感動。我被一種特殊的質素所感動。大家聽完節目,有興趣可上網找視頻一看。是該集節目最後25分鐘。
現在先聽歌。且看大家是否聽得出當中有何特別之處?

【歌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 20190128 (由1:12-1:17)

大家認為旋律動聽嗎?聽得出有何特別嗎?他們唱出來的《登鸛雀樓》,包括了中、英、德、法、俄語。
我對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有印象,始於2017年。當時他們在《出彩中国人 第三季》節目內獻唱《我愛你中國》,演出的感染力大到令人眼熱。而這次就更有心思,用五種語言演繹一首唐詩。這版本可以拿來向外國朋友表演。對外傳揚中國文化,是為中國軟實力加持。
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已成立十年,以下介紹部份團員的故事。先介紹團長劉西拉和鋼琴伴奏陳陳。劉西拉、陳陳在1950年代考入清華大學,劉西拉讀土木系,陳陳讀電機系。劉西拉、陳陳在清華讀完本科和研究院後,就是改革開放時期。學校想測試一下,當時中國培養出來的研究生水平如何,於是就將他倆送去美國讀博士。結果,劉西拉用了三年七個月完成碩士及博士,陳陳用了三年三個月。證明水平完全沒問題。他們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對出國留學而又回國的夫婦。
劉西拉夫婦說回國很值得。夫婦倆直至退休前,分別為國家培養了碩士、博士、博士後一百多人。陳陳教電力系統,由她培養出來的百多人,掌管半個中國的電力系統。
團內另一對夫婦是吳毓嗚、黃豪教授。他們在1962年考入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1968年畢業。畢業後被分配去國家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就是參加建設魯布革水電站。於當時,這是個成功的大項目,是里程碑式的工程,創造了很多個國內及世界第一。吳毓嗚教授這經歷,從另一個角度令我知道,文革期間,除完成了兩星一彈,原來還成功興建大型水電站。吳毓嗚說,剛到雲南時條件很難苦。合共140位關鍵技術人材,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畢業生。工程期間,無一人喊辛苦,無一人因捱不住了要中途離隊。
此事側面反映,「中國建造」今日的成就,不是橫空而出,是於文革時間已開始累積的歷史成果。
最多介紹一位成員,曹耶南女士。她在1962年考入清華大學工程化學系。中國第一首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就建在她工作的909基地。曹耶南在化學組工作,工作中的影響令她有好幾年的白血球降至2000多一點。她後來懷孕,小朋友由父母、親戚照顧,小學換了五家學校。因工作關係,小朋友長期見不到父母,於是在電視上一見到年青男子,小朋友便說「像爸爸」。因為見面少,認不出樣子來。曹耶南對於因工作而帶來的付出,無怨無悔,覺得曾為核潛艇出力,值得!
不再數說下去了,總之,每位團員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節目主持人用兩句說話形容這一群長者,說他們: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歸納得相當精彩準確。

節目結束前有些感想。因為這群長者做出來的事很有質素,既漂亮又有份量。我覺得他們用集體魅力,為敬老,尊敬貢獻等等,樹立一種風尚。
對這群長者而言,隨年齡增長,他們換了另一種方式去貢獻社會。他們用履歷、閱歷、氣質這些身教,為社會建構風清氣正。他們在做一件自己身心有益,又貢獻國家的事。
貢獻了些甚麼呢?是國家的軟實力。所以真不要少看50至60歲、70至80歲這些年齡層的人。他們退休、時間充裕,可以是很不簡單的一支社會力量。祝這群長者,以及各位長者聽眾,龍馬精神!老如松柏!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