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2019時事觀察 第1節:霍詠強–中美貿易的事實與謊言

20190213 霍詠強

1. 中美貿易的事實與謊言

自欺欺人,很難自圓其說。

根據美國國會和情報官員的說法:「中國有一個獨裁政府,一切也應該服從黨的利益,因此近乎難以想像哪家中國企業可以對政府的要求說不?中國政府收緊了對其企業的控制,使人無法分辨像華為這樣的公司,究竟是企業實體還是中國政府的代理人,因為沒有企業能夠自由選擇是否跟中央政府合作。」

仔細想想,把這說法換成美國,似乎這更符合真實的形勢,而且更強勢,畢竟這還是在一國之內,美國不也禁止所有國內通訊企業禁止和華為合作嗎?哪不就說明所有美國公司,都已經沒有自由地選擇商業夥伴了!更可怕的,從美國過去兩三年的表態,說明了「所有盟國的公司,都無法自由地選擇是否跟美國政府合作!」這不就是黑社會的邏輯嗎?

蓬佩奧出訪東歐國家,早前抵達波蘭與波蘭外長會面,再重申使用華為產品有風險。然後到訪匈牙利,鑑於匈牙利政府一再質疑美美國指華為有問題,更提及以往華為的產品,不就是由英國和德國的系統供應商建議和安裝的嗎?那風險到底在哪了?所以蓬佩奧在布達佩斯向記者表示,美國希望盟友、北約的伙伴,及在歐盟的國家,清楚風險在哪裡?這次威脅就更赤裸裸了,明明白白地說不是華為的產品有什麼風險,而是若然選擇華為產品的風險,就會影響與美國的合作。

蓬佩奧在斯洛伐克時同時呼籲盟友,防範俄羅斯和中國的影響,稱中俄是對自由市場造成衝擊:「中俄兩國正試圖破壞(盟友的)主權」。所以自欺欺人真的很難自圓其說,一邊講自由市場,一邊要脅歐洲國家抵制華為,那自由到底在哪裡?美國的所作所為既不公正、也不道德,完全沒有一個大國應有的作為和風度。今天,不要說中國領導人永遠把合作共贏掛在咀邊,就連普京也強調繼續對話的重要性,但美國在外說的,卻還是威脅,而實際上的威脅就來自美國。

最惹笑的是蓬佩奧說:「美方認為公司互相競爭沒有問題,但必須公平、開放和透明,亦不應有經濟以外的動機。」還把時光推回到1989年柏林圍牆倒下,嘗試再提醒美國是何等偉大、俄羅斯是何等懦弱、中國是何等殘暴。可惜時移世易,美國已經自認不再偉大,所以要重新偉大,俄羅斯也再次挺起胸膛,不要說中國了,美國就連一個中國企業,都要傾舉國之力來制裁,還要威脅如果盟友繼續使用華為設備,將會使華府很難繼續與各國合作。連自家的生招牌「自由民主」都砸了,怎麼再偉大呀?

最奇怪的是有些媒體評論,指中國國企效率低,又表現出掠奪行為,壓迫民營企業,中國國企的應付賬款不斷累積,2019年民企所受的「壓迫」金額,可能達到1,480億美元,無法避免民營企業走下坡及處於劣勢。這種情況不但中國政府擔憂,就連美國的貿易談判團隊也頭痛。

這也是,按照資本主義制度,國有企業應該是虛弱的、效率低的,所以不可能支撐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如果這是事實,那中國崩潰不就已經迫在眉睫嗎?美國根本就不用因為中美貿易不平衡、憂慮中國2025創新製造業,就來發起貿易戰呀?更不需要應該攻擊華為呀?中國經濟發展原來如此外強中乾,兩個國家的貿易談判團隊是不是應該在討論如何挽救中國的經濟呀?

到底是哪裡搞錯了?還是那句:自欺欺人真的很難自圓其說的。

布殊的中美關係基金會主席特別顧問哈利-賽亞丁表示從實際數據來看,中美產生貿易爭議的原因令人非常費解。

幾乎所有美國人都認為90%的工作機會都流向了中國,認為中美貿易逆差正在扼殺美國經濟,但實際上這種想法是偏頗的。三藩市聯邦儲備銀行幾年前發佈的報告,消費支出仍占GDP的70%,其中只有1.2%商品價值真正流向了中國。所以事實就是,美國消費者沒有把50%、70%、80%的錢花在中國商品上, 實際比例僅為1.2%。

再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中美貿易逆差,2018年的差額達到了3750億美元,其實中國外企最少帶走三分一,雖然數目看似很大,但對比美國GDP的總量,不到2%。這是怎樣的概念?假如有1000美元的GDP,而中美兩國的貿易逆差,就相當於在我們雙方的貿易中,我多賣給他20美元——這還不至於使整個經濟體系崩潰。所以,以這種方式來看,貿易逆差似乎並不是一個大問題。那麼,美國在此問題上的目標是什麼?難道是把20美元減少到15美元,還是10美元?

自然,美國有些所謂中國問題顧問也會把他們心中真正的憂慮表達出來:「美國人不會不戰而退,放棄全球科技霸權,對華為的起訴是打響了這場爭戰的第一槍」。「世界也需要對中國的技術專制主義更加警惕,因為5G是這場爭戰的核心,它將重塑互聯網控制管道。華為乃這項技術的全球領導者。對於美國政府而言,這構成了嚴重的安全風險。」

對中國來說,這些是最不需要理會的想法,甚至是最需要警剔的傾向,任何將中美關係激化為對抗的都對中國沒有好處,一個上升中的力量不需要和衰敗的力量生死相搏,更何況中美關係比任何美國官員想象中更密切,只有想從混亂中圖利者才希望中國和美國大戰一場,只不過不幸的是這些人當中,不少來自政府和國會當權者。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