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2019時事觀察第1節:余非 — 電影《流浪地球》酷酷的亮點(上)──郭帆如何敲定電影內核

余非 美國《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節目。
美國時間:2019年2月25日
第1節:電影《流浪地球》酷酷的亮點(上)──郭帆如何敲定電影內核
是時候談談電影《流浪地球》了,因為透過美國電子平台Netflix,電影《流浪地球》會被翻譯成28種語言,有190個國家的觀眾可以觀看。我已看了,很想談電影的拍攝過程。因為過程峰迴路轉、意義重大,我分兩節來談。
首先,大家要注意,電影《流浪地球》與同名原著小說不是同一回事。郭帆說,原著小說《流浪地球》是個涉及2500年的大故事。故事講述太陽即將發生氦閃爆炸,然後膨脹成巨大的紅巨星。巨大的能量會吞沒太陽系所有行星。為了逃避這場災難,人類決定把地球改裝成巨大的飛行器,離家出走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新的星系)。原著小說寫人類逃亡的五個階段。由於原小說內容龐大、涉及多條線索,郭帆決定將內容收窄。結果,收窄至只選取小說內「經過木星」這一小段。該段內容在小說內只佔一千多字;而且只經過木星,沒發生大危機。郭帆的電影,選取了「地球流浪」這概念,再將引用的千多字,加工改編為電影的主要內容──「木星危機」。即是電影內的情節,吳京父子的遭遇,以及要引爆木星一個小點,令衝擊波彈開地球……,全部是電影導演及編劇的創作。
郭帆在2015年夏天接受了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下稱「中影」)的邀約,開始構思籌拍劉慈欣的小說。當時中影擺出劉慈欣三部小說,任郭帆選擇,他挑了《流浪地球》。2000年代中的中國大陸,開始掀起劉慈欣科幻小說熱潮。當中以2008年、中國京奧那年,《三體》三部曲出齊了為一個高峰。此時連歐美、好萊塢都開始留意劉慈欣的科幻小說。2013年,劉慈欣在中國大陸的版稅,年度收入可以有370萬人民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已經拍了兩部電影的郭帆,已心念著把劉慈欣的小說改編為科幻片。於是,郭帆開始啃關於天體物理、量子力學的書,私下為拍科幻片做知識準備。郭帆是個奇人,第一個學士學位唸的是法律專業。因為實在太喜歡電影了,大學畢業後北漂了幾年,再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只可以說,機會留給有決心、有準備的人。當中影在劉慈欣得了國際大獎雨果獎後,拍板要開拍科幻片。中影首先聯絡了曾經拍科幻片的外國名導演,例如《阿凡達》導演卡梅隆。他不接。而中國一些有名氣、有經驗的導演,則認為中國不具備拍科幻片的能力,也不接招。於是中影就起用新生代導演郭帆。
郭帆接拍電影時才36歲。他找來的拍檔,製作人兼編劇,是當時35歲、天津出生、蒙古族的龔格爾。兩位現在都未過四十,前途無限。
上文已提及,電影只拿了原小說「地球流浪」這概念,以及一千多字。電影的內核、主線,都由郭帆敲定;龔格爾及編劇團隊,為內核砌細節及情節。在做準備功夫時,郭帆和龔格爾曾赴紐西蘭和美國考察;探聽行情、打價、也接觸相關公司。期間,郭帆在美國跟特效公司溝通時,對方問了郭帆兩個問題,啟發他為電影敲定內核。
外國朋友的第一問:為什麼地球出現危機後,中國人不是逃離地球,而是要帶著地球一起逃跑?
郭帆說:我們買房子不是只買物理空間,是買一個家。裏面住了父母、老婆、孩子;物理空間承載的是我們所有的情感。中國人特別有家國情懷,即便發生了災難、戰爭,很多人也不願意離鄉別井,死也想死在家鄉。
那位老外說:「挺中國的,很酷。」
第二條問題:美國大片都聚焦超級英雄,為什麼你的電影不朝這方向編劇呢?例如,你們不是寫一兩台發動機壞了,一個超級英雄去救援,而是5000台發動機壞了,5000個救援隊去救援。
郭帆回答說:中國有一種精神,就是集體主義精神。講究個人服從集體、局部服從整體,講究大局思維、犧牲合作,喜歡「集體主義辦大事」。
那位老外聽完又說:「挺中國的,很酷。」
郭帆憶述,自己是被那兩條問題問醒了。
考察完了,也選定了內核,就要落手落腳編劇。以下內容很特別,千萬不要錯過。我讀完郭帆的訪問也大開眼界。知道原來當中有竅門。
因為郭帆早便對科幻片有興趣,於是他做足功課,包括弄明白卡梅隆如何導演《阿凡達》。原來,卡梅隆開鏡拍《阿凡達》前,先編一本《潘朵拉星球百科全書》,即是先建構一套很完整、電影內的科學道理,例如:何以有些山可以在潘朵拉星球懸浮的呢?啊,原來是因為礦石含有常溫超導物質。何以潘朵拉星球的磁場紊亂?啊,原來是因為附近有幾顆行星干擾了它的磁場。還有,潘朵拉星球應該生長些甚麼植物?有哪些動物?通通都要事前設計,即是製造一個「彷彿真的一樣的」星球環境,再將情節擺在好像真正存在的星球上搬演。科幻片的天馬行空,「幻」得來令人相信及投入,是因為做了很多在道理上環環相扣、環境設計上計算精準的佈置。郭帆做足功課,把道理明到骨子裏。
於是,電影《流浪地球》定好內核、主線後,郭帆就像卡梅隆般,為故事建構一個「好像真的一樣」的大世界;他設計的橋段,就在那個大世界上搬演。為了在科學道理、內在邏輯上過關,他和龔格爾幾乎天天去中科院找科學家、物理學家、社會學家聊天,也聘請其中幾位做電影的學術顧問。電影《流浪地球》描述的是50多年後的地球。郭帆編了一部屬於電影故事的百年史。由1977-2075年發生的事都編寫好一個次序,令一切像真有其事,也令電影故事在道理上有自足、自圓其說的世界。郭帆和龔格爾還將上述意念,以及分鏡頭繪成圖畫,讓中影管理層明白他們的構思。
結果,他們製作了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多張有細節的分鏡圖。將他們心目中的行星發動機、地下城、運輸車等等,圖像化。郭帆和龔格爾墊支了100萬做起動費,全都用在考察、編劇和繪圖上。
以上是電影《流浪地球》的前期工作。猜猜中影聽了他們的匯報有何反應呢?以及正式開鏡時又遇到甚麼困難?一切第二節續談。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