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2020時事觀察第2節 — 余非:袁國勇的看法真的跟鍾南山差不多?

余非 美國《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節目。
美國時間:2020年3月23日
第2節:袁國勇的看法真的跟鍾南山差不多?
第二節談已有很多人評論的袁國勇事件。我會談《明報》文章之外的觀察。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與龍振邦(同學系,名譽助理教授)在《明報》聯合發表了題為〈大流行緣起武漢 十七年教訓盡忘〉的文章。文章3月18日刊出,當晚便撤回。先不管文章的立場和判斷,好歹都是掛了學術界兩位人士的名字上去的啊,文章卻由文風到內容水平都很低,讓人失望。很多人隨口也說得出文章的三大問題。
第一,當世衛已將病毒定名為COVID-19,中文傳媒統稱新冠肺炎時,聯名文章竟然說,叫武漢肺炎「亦無不可」。這一點被群起而攻之。文內第二個爭議點是批評中國人食野味,批評沒問題,但文內的用字很極端:「武漢新型冠狀病毒乃中國人劣質文化之產物⋯⋯中國人陋習劣根才是病毒之源」;兩位作者將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良現象,部份人的惡習,上升到是整個民族的劣根性去批判。文中第三個問題是認為「病毒源自美國之說,毫無實證,自欺欺人⋯⋯勿一錯再錯,諉過於人」。
《明報》網站依照袁國勇、龍振邦的決定將文章下架時,發了聲明。聲明引述袁國勇所說,「文章表達不適當,用詞甚至有錯誤,並非原意,希望外界不要把我們捲入政治,留給我們一個空間研究」。總之,兩名作者一再聲稱文章與政治無關,旨在「尊重真相、移風易俗」。我也批評這篇文章,想一問,他們說要尊重的,究竟是甚麼真相?吃野味是不是整個中國、乃至「只是」中國人的劣質文化呢?
至於暗撐他們的,一個以名家雲集為賣點的平台就這樣歸納整件事:「(按:指兩名作者)批評中國人吃野味的習慣,又指病毒源於美國之說無根據,引起很大迴響。兩人決定撤回文章……。袁國勇更強調自己愛國,但科學家須面對真相。」大家明白嗎?焦點給轉移去野味了。會有人視袁國勇為批評衛生和吃野味的敢言英雄的。在香港和台灣,仍然有媒體公然用武漢肺炎來報導新聞。所以用命名這一點來批評袁國勇,對他影響不大。可是,我個人猜測,如袁國勇單獨接受訪問或撰文,未必會蠢到公然說,叫武漢肺炎「亦無不可」這樣刺激大眾。所以,我個人認為此次是給龍振邦露了他、他們的底牌。那篇寫得很粗糙的聯名文章是得著、不是失,所得者,是令社會大眾更加明白袁教授本人的危機何在。衷心希望這類人懸崖勒馬,尊重自己的專業。做節目時的這幾天,香港的情況可能轉差,因為發生境外輸入。而香港的可悲之處是,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級人馬,世衛25位元老專家之一的袁國勇,他的專業判斷不只一次露出思想和心態上的危機。
關於18日袁國勇、龍振邦合寫的那篇文章,有人說是龍振邦向袁國勇建議,從他在鳳凰衛視的訪問內抽取部份內容,再整合為另一篇文章。這說法也有可信之處。也幸好有那篇寫得很粗糙的聯名文章「硬曝露」了他們一些核心想法,否則,以3月6日鳳凰衛視《問答神州》的專訪為例,大家未必那麼容易發現問題。3月6吳小莉專訪袁國勇已有文字版,4000多字。
整個訪問有四份三內容正正常常,當中只有四份一可堪玩味。作為中國衛健委的高級別專家組成員,袁國勇在1月中及2月中都曾赴中國考察。他在訪問中承認,內地防疫措施做得很嚴謹。在另一個訪問內亦稱,中國的醫療科研進步得很快。
鳳凰台訪問可堪玩味的四份一,集中談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袁國勇沒去過那市場,因為1月1日已封閉。可是,他多次近乎咬牙切齒地描述、其實是複述,市場有多髒,有多臭,還老鼠橫行;又說不明白何以商業中心區會有這樣的一個街市……。總之,他的「肉緊」複述(彷彿「痛心疾首」),完全符合部份人的中國印象。袁國勇用街市、野味為主軸,串起了他對病毒「發源」的看法。
有人認為袁國勇在鳳凰衛視訪問內所講的,跟鍾南山差不多──我不同意!請注意,鍾南山說:「疫情發生在中國,但不一定發源在中國,」你細心聽聽,袁國勇借街市和野味,轉了鍾南山的概念。我不覆述,節錄他在鳳凰台的說法:「它們(按:指野生動物)未必是中國本身的品種,可能從非洲、東南亞運到中國,進入野生動物市場、菜市場販賣,所以『源頭未必是中國』的說法,也說得通。但是,最大的問題是,為什麼野生動物在菜市場裏面販賣?」「……因為街市將不同的野生動物放在一起,不同的野生動物有不同品種的病毒,互相交叉感染,甚至有基因洗牌、基因突變,以至於慢慢轉變成傳染性很強的病毒。……這個病毒的傳染性,多數是由蝙蝠走進某一隻野生動物,再跳入人類,這是最大的問題。」
清楚了沒有?鍾南山口中的「不一定發源在中國」,指的是病毒;而袁國勇換了所指,指的是「那隻野生動物」(不源自中國),說的不是「病毒」。相反,依袁國勇的思路:髒到臭的街市、野味、交叉感染、基因洗牌、病毒突變、跳了去人類體內,……整個情節完整地顯示,按我不一定準確的理解,袁國勇將病毒的發源地、病毒突變的搬演地點,設定是華南海鮮市場。袁國勇沒理會新冠肺炎的零號病人沒接觸過華南海鮮市場此事實。所以,《明報》的聯名文章,是笨拙地露了他在鳳凰衛視訪問內包裝得好好的底牌,曝露了他不科學,以及做判斷的過程存在偏見。《明報》那篇歸納袁國勇見解的聯名文章,因為寫得低手,包裝不到位,令一般人比較容易看穿袁國勇究竟在想些甚麼?他在思想上有甚麼障礙?我個人認為,只將他簡單標籤為黃政客,對社會進步無益。我不想只是下一個政治標籤便算數,因我認為,他們存在有政治取態之外的問題,是作為學者,整套思想和態度不妥當。因為換位思維,也有人會認為我的政治取態親中的,那又如何?人不可能完全「客觀」、沒有立場,最重要是尊重基本事實,不作大(不誇大),注意邏輯,而且盡量認真追求深度。
鳳凰衛視的訪問內,值得一談的還有以下一點。就是不少香港學者,將內地開放予他們的訊息,當做是「自己有門路,可以秘密挖出來的訊息」。且看以下一小段文字。吳小莉問:香港(指政府),在疫情防控方面有沒有徵詢袁的意見?
袁國勇說:「我們(很早就)通知陳肇始局長,說相信內地有一個很嚴重的疫情爆發,在12月24日。我們和內地學者有很多交流,知道有一些事情正在發生……。而在1月10日,我們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見到了第一個病例,採到了他的標本。在1月12日,知道他是(感染)這個新型冠狀病毒,這些資料我都會彙報給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所以我經常說,香港在這個疫情開始的時候走快了三步,」。
首先,12月24日是把話說大了。因為真正的第一上報人張繼先是12月27日上報可疑疫情。事後,袁國勇向電視台澄清,是12月31日才對。我會在書面語下面附事件日誌的連結給大家。聽袁教授講話,如沒有日誌做對比,真的難以分辨真假虛實。袁教授說1月10日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見到病例標本。1月12日就知道出事,並立即向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報料,令香港走快了三步。
……事實會不會有另一個版本呢?按事件日誌,1月7日,習近平對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即是疫情在1月7日已上升至國家領導人級別,香港會沒被通報嗎?同日,首株新冠病毒毒株已成功分離。1月8日,國家衛健委專家組確認新冠病毒為疫情病原,請注意,1月8日當天,香港方面已將不明原因的肺炎,納入為是法定監管的傳染病。所以,真的少看些材料也不行。看了日誌,你便明白香港政府、衛生署,沒可能1月12日要由袁教授報料,才走快了三步?
節目結束前做總結:我對袁國勇、龍振邦撤回聯名文事件有另類觀察,我認為是好事。如果不是那篇文章很低手地曝露了他們的底牌,一般人真的不容易、也沒能力質疑這些專家的判斷。很簡單,這一節引用的鳳凰台專訪,其內容大家認為容易發現問題嗎?太難了。所以,很多謝《明報》那篇聯名文章。有時真的很感慨,袁國勇在1月和2月可以去中國考察,反映他得到國家的尊重和信任,何解,會跟龍振邦合寫出那種水平的文章呢?對比世衛專家艾沃德(Bruce Aylward)在離開中國前召開的聯合發佈會上的態度和說法,香港某些專家,在消耗他崇高的地位和認受性。
香港是個有很多高學歷人士,卻不算有足夠多精英的社會。香港是個失落精英的地方,多可惜。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