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2019時事觀察 第1節:霍詠強 — 聖母院大火能否挽救馬克龍的政治生命?

20190417 霍詠強
1.聖母院大火能否挽救馬克龍的政治生命?
曾經在三次時事評論中提及法國總統馬克龍,第一次是在2017年他退出政府,自立門戶創立「前進黨」贏得當年的總統選舉;第二次是在2018年初他出訪中國;然後在去年底因為法國激起全國爆發「黃背心」示威浪潮,造成嚴重的社會動盪。其間,馬克龍也曾豪言建立歐盟軍隊,卻被美國嘲諷和威脅,結果無疾而終!
總體來說,從馬克龍上台以來,這個年青進取者,憑藉清新形象、個人魅力,以「革新、團結、再征戰」為口號,期望可以重塑法蘭西的光榮帝國。但是,這接近三年來的執政生涯,馬克龍的表現並不具備說服力,一件接一件的失敗,特別在「黃背心」暴力示威中,馬顯得龜縮,不知所措。
第四次談及馬克龍,更可能成為馬政治生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尤其是他正面對「黃背心」的組織者,在兩日前才表示號召4月20日搞一個「特殊的」示威活動,如同發出最後通牒。
「黃背心」運動起因是群眾反對政府調漲燃油稅,自發上街抗議,但政府屈服取消調漲後,運動訴求改為爭取更多公民權、稅務改革等,號召每週六遊行,至今未停歇,已經進行了第22次示威,有幾個週末的街頭行動混入暴力行為,導致公物被破壞和商家蒙受巨大損失。工會發出威脅後,法國內政部長表示:「4月20日的威脅看來很大,有些人的呼籲內容幾乎就是摧毀巴黎」。工會亦已計劃為接下來的五一勞動節重新糾集示威者,準備要重撃馬克龍。
巴黎聖母院大火,可以是馬克龍釜底抽薪、扭轉乾坤,化解「黃背心」運動的機會,但同樣地,也可能是他的棺材釘。
法國時間2019年4月15日的傍晚,似乎舉世人都看向了巴黎。聖母院遭遇了一場大火,整個巴黎都能看到濃濃的硝煙和衝天火光,焚燒了四小時、15小時才完全救熄,火勢很猛烈,巴黎聖母院三分二面積受到破壞,主樓頂部被焚毀,摧毀了屋頂的彩色玻璃窗及木質裝飾,然後就在電視直播的過程中,極具代表性的尖頂塔樓被燒得透亮、折斷、然後塌下。這種傷痛斷裂的情景,讓人難以控制地回憶起美國世貿中心雙子塔。
根據初步判斷,這次大火不是恐怖襲擊,也不是人為破壞,而是維修工作的失誤。但是一宗意外,也暴露了法國積累了好多年的虛弱,爆發出來,紀律部隊的設立,為的就是要為應對意外而設立的,這一次,巴黎的搶救系統讓很多人震驚和失望。許多報導指出,從火警發生到消防人員開始搶救,整整用了一小時,巴黎消防隊為什麼這麼慢?其間為何聖母院隨了搶救遷移珍品外、為何全無其他應對方法?聖母院是巴黎最重要的建築之一,它又在市中心,這麼近的位置、這麼重要的建築,消防車要跑多久?作為世界藝術中心,為什麼沒有任何相應的搶救方案?哪些火警演習哩?還是只安排疏散人群,搬運珍品?
或許說意外嘛!總是難以預計,但是,去年九月,巴西博物館已經為自己無能的消防工作付出了慘痛代價,其中一個細節是,事發時博物館的消防龍頭竟然沒水,消防員只能臨時從河裡抽水滅火……結果九成展品被破壞,巴西人二百年來的集體記憶幾乎完全被大火完全焚毀。這原來就應該為世人示範了慘痛的教訓,但顯然,沒有引起法國人足夠的關注。
巴黎聖母院的大火,暴露出法國文物保護的弊病。如此重要的文物古建築,又包含木質結構,理應提前做好防火方案,杜絕一切安全隱患,特別在維修期間,無論水、火、電都是高度危險,疏鬆的管理和一時的大意,都可能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同時,欠缺一個高效負責的消防部隊,不可能保障城市的安全。
此外,近年來巴黎聖母院一直被相關部門評估為「狀況堪憂」。上一次大規模維修已經是在1990年代,由於年代久遠急需維修,所以從2018年4月開始再度進行維修。除了法國政府的資助,聖母院本還希望得到外援,並在去年向社會開展募捐。聖母院公共關係處負責人在火災前就曾經表示,目前翻修所需經費不足,若要保證兩年的維修,至少需要一億歐元。
結果,聖母院在最不希望的情況下得到捐款,還是一下子三億。
旗下包括GUCCI、YSL等時尚品牌的法國富豪、開雲集團Kering 執行長皮諾特(Francois-Henri Pinault) 已承諾投入一億歐元給聖母院重建工作。法國名牌路易威登集團主席伯納德家族亦宣布,捐款兩億歐元協助聖母院重建。總統馬克龍更即時宣布策劃眾籌,強調要集結各方力量重建聖母院,然而這項行動不難令人想到,這是馬克龍借助災難乘機強調國家團結的手段,順帶也可以打亂「黃背心」未來幾星期的部署。
然而今天看來這些款項仍不足夠,聖母院的修復工作最少最少需要8-10年。
在大火當下,一些巴黎人就坐在遠處,在低聲祈禱、又或齊齊地唱起了宗教歌曲,被破壞的是全人類的藝術傑作,大家應該感到十分痛惜。至於部分被這個世代的嘲弄文化教育成泠漠刻薄的態度,提出和圓明園相比的無聊觀點,也不過是在事件當中無意識的噪音。
到底巴黎聖母院大火,可以挽救馬克龍的政治生命,還是會成為他的棺材釘?這個周末會先露端倪,五一勞動節就見真章。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