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2019時事觀察 第2節:霍詠強 — 約翰遜上場、中英關係未許樂觀

20190724 霍詠強
2.約翰遜上場、中英關係未許樂觀
前外相約翰遜 (Boris Johnson) 在英國保守黨的投票中獲得了三份二的選票,大比數擊敗他的對手,現任外相侯俊偉(Jeremy Hunt),將接替文翠珊(Theresa May)的首相職務。七年前,時任倫敦市長的約翰遜認為自己當選首相的機率和被飛盤擊中身亡的概率差不多。
毫不意外,美國總統特朗普獲悉約翰遜勝選後非常興奮,當然,除了外型和不靠譜、隨時變卦的工作模式令不少人稱約翰遜是「英國版特朗普」外,實情或許最重要的是約翰遜會令歐盟「雞毛鴨血」和為中國帶來麻煩。
當然約翰遜和特朗普有所不同之處,是他每每機關算盡,不到關鍵時刻不明確表態,脫歐鬧劇之後,他原來有機會當上首相之職,但他還是選擇把文翠珊推上前台試水溫,等待文翠珊為脫歐協議和歐盟周旋至遍體鱗傷、筋疲力盡後,再走上台前,更說要在十月底,就可以逼使歐盟重新談判。
約翰遜宣布參與競選後,營造出收斂不羈作風,似乎讓人相信他要改變過去自己的「隨意、口無遮攔」的態度。在候選人演講中,約翰遜也表現得謹愼與以前大相徑庭,但他也刻意迥避了與其他候選人進行辯論或被記者提問的機會,多少避免因為正面質詢時不慎露出張揚的態度。
不過,脫歐是約翰遜未來一切政治劇情的主旋律。
2016年,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前,理論上作為倫敦市長、首相卡梅倫忠實盟友的身份,卻陣前倒戈主張硬脫歐,更表示公投是「一輩子只此一回的機會,投下真能有帶來變化的一票」,這一表態引發空前關注。儘管連其父親都認為賭注太大,但多年來無寶不落的約翰遜,明白與其跟隨卡梅倫「搵食」,不如劍走偏鋒,投下改變的一票,也就是說如果他賭嬴了,排在保守黨內更有利位置的政治對手們,包括卡梅倫都會因此而被英國人掃地出門。
當時他坐著紅色的巴士在全英演講,聽著幕僚說如何利用大數據改變選民的想法,巴士車上印著醒目的標語:「英國每周給歐盟3.5億英鎊,而這些錢本可用作改善國家的醫療服務。」公投結果揭曉,他賭嬴了,卡梅倫辭職,這時,看來是約翰遜接任黨魁和首相的大好時機,但是好拍檔司法大臣戈夫宣佈獨立參選,約翰遜退出選戰,令文翠珊登上大寶,但同時也可以說避過成為炮灰的危機,更在短暫成為英國外相後,決定辭職離場觀戰。
好了,英國在擾攘三年後,脫歐的大推手最終上場,硬脫歐、準時脫歐、有沒有協議都脫歐,是約翰遜爭奪保守黨黨魁的口號。
約翰遜表示,他會迫使歐盟在十月底限期前讓步和同意重新談判,同時他也拒絕支付390億歐元的分手費。然而,英國議會也肯定採取行動阻止他無協議脫歐,所以上台之後同樣連場火拼。隨著脫歐鬧劇的持續,英國正變得越來越分化。北愛爾蘭、蘇格蘭都有明顯的離心,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約翰遜上台後會選擇以哪種方式繼續嘩眾取寵?
卡梅倫年代,英國仍然試圖維持在歐盟地位,只是希望謀求更理想的合作條件,而美國同樣希望英國能夠繼續發揮在歐盟內的影響力。特朗普上任後改變了這個政策,轉而支持分裂歐盟,支持英國脫離歐盟,並與脫歐勢力建立密切的關係。特朗普當選總統後會見的第一位英國政治家並非來自執政的保守黨,而是英國獨立黨領袖法拉奇(Nigel Farage)。約翰遜全面投入推動英國脫歐起了關鍵作用,同時最終使他成為首相,更是完全符合特朗普戰略的完美人選。他出生於美國,既是美國公民,也是英國公民,儘管他的政治生涯完全在英國,但直到2016年、他才放棄美國國籍,在許多政策上、包括美國入侵伊拉克,約翰遜唯美國馬首是瞻。
同樣地,約翰遜上場後,英國對華策略恐怕趨向對抗,未許樂觀。卡梅倫推動中英關係「黃金時代」,重視經濟發展,背後代表的是強烈支持英國留歐的英國商界人士,在他的政策框架下,從英國民眾和資本家的角度出發,制定了一個高度理性的戰略,將英國打造為中國進入歐洲的橋頭堡,極力避免涉及香港事務。但是,卡梅倫的經濟政策對於那些想阻止中國發展的美國人來說,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美國希望英國5G系統建設完全將華為排除在外,為達到這一目的,英國政府內親美勢力極力阻撓華為參與英國5G建設。其中一件令英國蒙羞的,是英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同意華為能有限度參與英國5G建設的會議內容被泄露,美國對英國高度機密信息竟然予取予攜,英國國防部長因這泄密事件而被解僱。
下一任首相換上了約翰遜,非但向美國靠攏,也希望與美國達成脫歐後更緊密的貿易協議,這無疑令約翰遜更毫無猶豫地向中國採取抗拒態度,而最有可能立即發生的,是同意接受美國針對中國電訊巨頭華為所採取的強硬措施。
約翰遜的問題是,他支持特朗普和美國的政策違背了英國經濟利益和英國人民利益。英國對歐盟的出口佔英國總出口量的42%,因此,從經濟角度來講,英國無協議退出歐盟,又同時間失去中國的貿易和投資,後果極為嚴重,勢必引起國會內的嚴重爭論。這問題將會成為二戰以來英國最嚴重的政治危機,這場鬥爭的結果不僅將決定英國脫歐與否,而且將影響英國在香港、華為等中國關係問題上的立場。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