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2018時事觀察第2節:余非 — 發展,是硬道理──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及其他

余非 美國《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節目。
美國時間:2018年11月05日
第2節:發展,是硬道理──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及其他
第二節談中國國情,主要談上海舉行、中國首次舉辦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不過,事有湊巧,同期發生了兩宗熱議事件,一件是「高鐵獸父猥褻女童」,另一件是重慶市公交車墮江悲劇。我想,如果聽眾聽我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時,同時被熱議的那兩件事的訊息包圍。會否產生逆反心態,質疑我對中國的肯定是否迴避壞人壞事,以及偏聽偏信?我這節目不是只給出說法,還希望提供思考方法。
談中國國情,我一直積極回應一種質問,就是:太空人上甚麼太空呢?先弄好「毒奶粉」啦。我為了教中國國情,設計了一個四層次架構,就是想幫大家為國情分門別類,要有分層次的概念。
今日的中國,就是好事壞事同時存在。先談公交車墜江一事。原來是刁民打司機,刺激司機還手,令公交車失控轉向,撞欄跌入長江。兩個人的爭執,令一車人失去性命。今日的中國,輿論不是沒人管的,而且有闢謠機制,加上車的黑盒很快便被打撈,令事件沒炒作空間。反之,總體討論在雜音之中有深入的面向。先是法律界認為,司機及刁民都要負輕重不同的刑事責任。當然,死者已矣,沒人會被追究。法理之外,輿論主要分四方面探討。一,法律如何制約和威懾此類行為;二,如何防止干擾駕駛行為;三,駕駛人員如何應對干擾;四,同車乘客見到類似情況可以怎麼辦。
原來武漢過江公交車也曾發生類似事件,但是女司機即時停車,後排有乘客出來熊抱搶方向盤的人,令全車人都安全。此事在重慶公交車事件後有新發展,武漢飲食集團協會頒發十萬元獎金予見義勇為的乘客。有人說司機也應該有獎金,我同意。總之,獎賞,是為社會立正向示範。不是推乘客去做公安,對一個人口多、而且只是發展中水平的國家而言,真的要有能者多出點力。歲月靜好,因為有人負重而行。回頭談重慶公交車事件。據女乘客的同事說,女乘客平日待人友善;而司機平日也笑口常開,很好人。所以,悲劇之發生有偶然性;而對人口動輒上千萬的中國城市而言,就要挖偶然性背後的道理,探討合力防範的方法。很明顯,沒可能杜絕個別悲劇的發生,但中國沒把壞事掃入地毯底下。同樣,高鐵獸父猥褻女孩事件,也不是沒人發聲。當南昌鐵路公安認為,以當時的程度,以及女童母親在場、彼此是父女等等的條件下,鐵路公安沒有法律途徑入手處理。且注意,鐵路公安不是真正有執法權的公安。然而,南昌鐵路的說法一經公佈,屬於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女童保護基金官方微博,立即更正。明顯地,南昌高鐵猥褻女童事件未至於沒有法律工具去處理,但是,要面對的是更複雜的處境,例如,教育、建立保護兒童權利的意識,以及心理輔導。通通都是沒法立竿見影,而且成本高的處理。
人口龐大是治理上的重擔。1%人做壞事,已經不容易應付。高鐵猥褻事件令人看得很不舒服。而我近來讀過的,何止這一宗?我沒有迴避中國的負面新聞。總之,從法律層面保護兒童的呼聲,依我的跟進,2012年就高調發出。至2016、17年,已到國家及人大層面。下星期跟大家談一宗案例,從中反映2018年的今天,其實在執行上已加大力度。但是始終是那一句:中國太大,人口太龐大。我不斷談中國在宏觀發展上的進步,不代表我迴避微觀上的壞人壞事。作為發展中國家水平的人口大國,例如中國、印度,乃至拉丁美洲等國家,必然要奮力累積足夠多的財力、人力、物力,才有條件細緻地處理微觀下的負面元素。
今日的中國,很多社會問題是主動揭發,不是被動揭露。只可以說,針對愚昧及邪惡的那些人和事,需要時間及力量去處理,而且官民同心,一齊出招。剛才提及的武漢飲食集團十萬元獎金一事,就是民間對民間的出招;目的是為社會立榜樣、立價值觀。不管我們身處何方,是在海外或香港;真正關心國家,又想做點事,可以循合法途徑將成功經驗帶入中國。一些無法立竿見影的工作,最需要眾人理性冷靜、有恆心地去做。
而作為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一定要不斷向前發展。做大做強,才有更好的資源改善微觀下的不完善。
所以,我不時談中國在宏觀上的成績,不是離地,更不是迴避。因為公道地說,微觀下的好人好事其實不少。內地學者杜建國為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寫了文章,題為《不該要求全體中國人去替個別人自省反思》。文章說得對。尤其是在某些力量仍然要妖魔化中國的大背景下,是要注意的。我們不可以把殺醫生的流氓無賴捧為反抗「壟斷醫療體制」的英雄,也不宜把個別人的惡行,算在全中國人身上。總之,現在大家都知道,問題在於要令某部份民眾活得更加文明。於是,發展,真的是中國的硬道理。以下是中國在美國貿易戰的壓力下,如何積極維持自己發展空間的努力。
11月5日,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為期5天。在美國不斷增加其他國家關稅,又大搞保護主義之下,中國這盛會,與會嘉賓有十幾個國家的領導人、多國高級官員,以及幾十家跨國公司及3000多家中外企業的負責人。而最重要是參展單位來自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合共2800多家企業,當中包括美國企業。
讀了資料才知道,原來一直只有出口博覽會,國際進口博覽會於中國乃至世界都是首次。中國希望透過這大動作,對外發出堅定的信號——中國的經貿大門常開。
如此的一場盛會,為何由中國去辦呢?有分析文章指出,原來世界貿易發展至2017年,進口排行次序是,美國第一、歐盟第二、中國第三;而進出口合計,則是中國第一、歐盟第二、美國第三。即是以進出口貿易而言,排來排去,不出以上三家。
於是,如需要有經濟體主動牽頭做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大事,美國不做,歐盟可能要開會後才決定是否做,於是,就由最快可以落實的中國去做。主辦國中國,有貿易額、有條件、有需求去辦一次國際進口大型活動。我會密切留意五天世博會的情況,如有需要,會跟大家再談。
節目結束前做總結:中國微觀及宏觀是兩個相關的局面,不是割裂的。沒發展,就一定沒有條件及資源去改善社會治理。單單為13億人口中的未成年人提供九年免費教育,就需要龐大的資源。所以,習近平在2018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發言時說:「中國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愈開愈大」。此話可信。因為作為人口大國,中國完全明白,發展,就是硬道理。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