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2019時事觀察第2節:霍詠強 — 從書店看中國内地生活的改善

20191120 霍詠強
2.從書店看中國内地生活的改善
收到來自香港朋友的訊息,因為感到生活很壓抑,說去了廣州走走,渡過愉快寫意的周末,還發了一張書店的照片,很漂亮的書店、西西弗 (Sisyphe)。
中國不但在基建發展和城市面貌快速改變,就連生活模式也在分急促改變之中,許多評論都批評過中國以犧牲社會環境來爭取成長和發展的優勢。但是不走進中國,沒法感受到中國的快速改變,過去十年,中國從保護環境、到保護文化、以及保護生活,做了大量工作,中國的發展方法,也從己過去複制繁榮方式到加強保護文化特色。
中國的電商經濟打擊了商場的業務、收窄了書店的生存空間,但同時,這種壓力也令兩者抱團取暖,逼使書店走出了另一片天地,台灣的誠品早在亞馬遜壟斷實體書市場時,就開始改變營運模式,然而中國進入電商時代後,對線下商業營運帶來更巨大的壓力,單純擴闊營運空間和業務範圍,似乎都不足以改變書店走向沒落的宿命。
但是中國廣闊的市場、足夠快速的中產階層成長,令人民的生活方式改變,令商場和書店都找到新出路,正如貴州也在一片快速成長的省市中找到「大數據中心」的出路,同樣來自貴州的西西弗書店,也在外漂到深圳的東北人金偉竹的加入後,扭轉了書店的命運。
有書店堅持不會轉型的、不行就關門,最好的情況也就只能艱苦經營。有些書店打出特色的招牌,設計得美輪美奐,成為觀光客的景點。賺錢並不是難事,就算書賣得不多,只要人流足夠多,咖啡、美食和文創產品甚至更賺錢。總的來說,他們希望打造一種生活空間。正如Starbucks的咖啡品質從來不是賣點,書籍書店裡也只是最顯眼的販賣元素,銷書不再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
到最後,就如誠品,品牌建立起來了,書店變成了商場,公司成了包租公司。 同樣算是轉型成功的言几又(設),方式和誠品相近,以店中店的模式和其他相關業務的機構集合起來,創造了除書籍以外的其他生活體驗場景,例如,家居、兒童美術中心、訂製服飾、藝術畫廊、花藝、盆栽、DIY手工藝、兒童教育中心等。營運模式更重視客流量,例如選擇位於北京商業中心,就是希望藉助同場內的宜家Ikea。
言几又集團董事長兼CEO 但捷說:「共享經濟是未來的趨勢,不僅共享汽車、房子或是品牌,還可以共同去做一個投資,也可以來源於大眾,你的消費者就是你的投資者,這個理念在未來肯定會成為一個主流的方向。同時,未來的書店也一定是線上線下相互融合,二者揚長避短,共同發展。」
比較之下,西西弗的路線更明確。開始於貴州遵義,目前總部在重慶的西西弗表面上的路線和言几又相近,旗下有書店、咖啡室、生活文創、兒童閱讀體驗、推石文化等品牌。但相比之下,西西弗更緊貼讀書生活,宗旨更明確。言几又強調把餅造大,共享成果,而西西弗就是充分發揮人們對讀書和文化的興趣所形成的軟性價值。
金偉竹考察了很多一線城市及歐美地區的書店,他認為線下書店市場不是沒有機會,仍然是一個未飽和的大市場,但是,在中國的固定經營成本太高,最終理出了一個思路,書店要想增加營收,其實只有三步:降低成本、吸引更多人群、提高購買率。西西弗想繼續活下去,就得照著零售行業的規矩走。
所以,2014年深圳萬象城以零租金提供給西西弗成為業內的大消息,轟動一時,自然零租金也只是沒有基點,純用利潤計真租金。背後的重點,當然是西西弗「最美書店」的稱號讓她成為購物中心圈內極具價值的品牌,而這種更挛靈活的租金模式,讓西西弗具有很強的抵抗市場波動的能力,也為其擴張之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傳統書店面對最大的經營壓力就是店鋪租金。西西弗書店董事長金偉竹就直接指出,如果門店租金佔到成本的兩成以上,基本就要虧本。所以西西弗能將這一比例嚴格控制在10%以下,如何能控制這原本開支最大的地方?就是充分發揮書藉銷售,能夠有效增加人流停聚時間的特性,再加上品牌效應與地產商合作。西西弗就特別重視與地產商進行入駐談判的商業團隊,能夠針對不同情況選擇更靈活的租金模式。
再加上電商不可能搶走全部市場,中產階級形成更注重消費體驗,不在意單價,與電商人群完全錯位。西西弗擅於利用體驗感制造衝動消費,隨機性的人選貨平台,與書籍的設計感,店面環境等因素,成為西西弗把閱讀者轉化為消費者的法門。
西西弗作為深受人們歡迎的書店品牌,入駐商場可以帶人流量,在一家書店以外,營業項目還包括咖啡、文創品等,加上不定期舉辦的各種閱讀活動,可以說是與商場互惠互利,在帶來客流的同時還能完善商業地產的整體配套。透過互動模式售賣冷門的知識商品,融入社區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包括暢銷作家簽售會、文化名人的主題演講會、讀書會、親子活動等,這些活動能夠為書店以至於購物中心呈現不同面貌。
中國的書店正在和文化結合,形成一種味道、一種生活、一種感覺,雖然表面上和電影院、和高檔餐廳在一個購物中心內的價值沒有分別。或許,會有一天到書店會為人們帶來和到劇院看一場歌劇有著同樣的感受。
書店的變化正反映出中國的成長,但不少香港人繼續選擇視而不見。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