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2018時事觀察 第1節:霍詠強 — 當主觀成為常態、客觀就更重要

20181219 霍詠強
1.當主觀成為常態、客觀就更重要
做了多年時事節目,慣性看大量不同來源的新聞報導,常常有個懷疑,到底今天看到這許多偏頗、斷章取義的報導,是因為現代傳媒強烈的主觀意識?還是從前沒有注意到?自然,兩種情況都存在,但網絡年代傾向主觀,是新常態。
「用選票來教訓執政黨」、
「看一件事,立場很重要」、
「中國的報復反證華為之罪」、
「係咪除咗搵食之外,其他咩價值都唔重視」。
這四句說話,都在最近一些資料搜集中出現,也來自不同陣營。拋開主觀意識,表面上,這些說法看起來都有些道理。但是,要做好時事分析,就要警惕說話中的一些誤區,那麼,這些說法又有什麼問題?
在台灣選舉中,不少評論就指出「用選票來教訓執政黨」,表面上這說法很合理,民進黨執政,只顧攬上政治議題,而民生政策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把所有事情都政治化,電力危機、年金改革、一例一休等政策失誤,再加上低薪、買不起房子等普遍民生問題,結果在韓國瑜打出民生經濟牌,摒棄政治議題,一下子吹起韓流,就給了民進黨一個教訓。
但是,「用選票來教訓執政黨」以外,我們還有可能用選票來贊揚執政黨嗎?民主選舉是否就只剩下負面的否定作用?如果永遠都只有否定來、否定去不同的黨派,那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如何走出死胡同?
部分國內的媒體,對華為事件並不信任加拿大的裁決,因此表示「看一件事,立場很重要」,從現實角度,是的,每個地方的傳媒,背後都有個「國家利益」的根本立場,加上裁決地區對商業案件影響深遠,很多年前,曾經策劃過一宗合作協議,最後就因為仲裁地區在加州還是紐約,結果計劃拉倒。然而,機構、個人雖難免有立場,但合理的事情原來就應該不怕衡量,我們是否應該相信以事論事?最少把「合理」,放在「合情」和「合法」之上。
在同一宗事件中,就有傳媒刻意提及加拿大間諜被捕,是中國的報復手段,自然,政治事件、政治解決,有表態的味道,但是,事情是否稱得上報復就已經存疑?兩宗事件本身不存在任何直接關係。再加上既然反應不來自華為,又如何能指「中國的報復反證華為之罪」?這是很明顯的刻意曲解,意在抹黑,報復既然不是來自華為,又如何能反證華為之罪?
佔中發起人陳建民說「係咪除咗搵食之外,其他咩價值都唔重視」,聽起來,這種說法很崇高,似乎人應該追求理想,一下子,彷彿心中血液都沸騰。但是,爭取理想,是否就是要犧牲利益?更何況犧牲的還是普羅市民的日常利益!這些事情根本毫無關係,既然兩者原來就並非對立,那為何要作出無謂犧牲?從實際情況來衡量,如果追求的理想價值真的橫垣在「搵食」之前,大家也肯定會懂得如何抉擇。
早前對台灣和香港兩地的選舉形勢,大部分選民其實已經很明確地表達對政治化的不滿,但香港反對派卻視若無睹,繼續損人不利己。例如最近中美貿易戰,反對派就刻意把問題政治化,引火燒身,借助動搖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來爭取政治本錢。香港反對派議員郭榮鏗訪美後,撰文《維持香港政策法的條件》來抬捧自己的影響力,他在美國與來自民主與共和兩黨的成員交流後指出,雙方都表示非常關注香港的情况,但是在完全沒有正式的公佈下,指美國政界的共識是,若香港出現以幾種情況,可能會令《香港政策法》和獨立關稅區地位被撤銷。
該五種情況包括:
1.再有市民被剝奪參選權及當選者被褫奪議席;
2.再有外國記者被逐離香港;
3.再對民主派提出政治檢控;
4.提倡訂立23 條;
5.拖延落實真普選
普遍評論對郭榮鏗的說法存疑,為何條件都是些「假大空」的政治事件?為23條立法是基本法訂明的憲制責任,外國又怎會以此作為獨立關稅區地位的交換條件?
郭榮鏗又提到,「因現階段若取消香港的獨立關稅區身分,等同將香港推下懸崖」!郭議員身為律師,卻不知道2017年香港出口到美國的本地產品不足35億港元,佔GDP的0.13%。就算美國不把香港當作獨立關稅區,與內地一視同仁,香港的損失也就最多10億元,又如何能推香港下懸崖?
在選舉民主社會,官員、議員常常提起自己的政績,相反按表現來評估升遷的中國內地官員,常會主動提及區內的不足之處。碰上重重問題時,香港只會想辦法如何繞過,又或索性放棄計劃,相反內地官員會想方設法如何解決;香港的幹勁和效率,是否已經在優惠政策中消耗殆盡?
保持客觀、保持對事情的懷疑態度、時刻審視個人的思考模式,在今天傳媒生態,彌足珍貴。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