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52020時事觀察 第1節 — 霍詠強:戰爭會是中美關係的未來嗎?

請星電視飲茶 https://www.buymeacoffee.com/singtaousa

20200715 霍詠強 1. 戰爭會是中美關係的未來嗎?

1971年7月9日,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基辛格訪問巴基斯坦期間,借機秘密訪華,打開了凍結二十多年的中美關係。 49年後,中美正面臨建交以來最嚴重的挑戰,出於意識形態和戰略競爭的考慮,美國政府正不遺餘力地把中國渲染成對手甚至敵人,想方設法遏制中國的發展,不擇手段令中美脫鈎。在這背景下,中美雙方多位前政要、知名智庫專家學者、媒體機構負責人,在《中美智庫媒體論壇》上,圍繞「相互尊重、信任合作——把握中美關係的正確方向」,期望找到出路。 看了9個的中方官員和專家,以及9個西方包括美國的前官員和澳洲前總理陸克文,總結出的是中美關係是前所未有的惡劣,但也只有合作和建立戰略接觸才可以緩和目前的對峙局面。然而,在中國舉辦的智庫論壇難免傾向邀請對中國帶著善意、或者最少沒有惡意的講者,但是這削弱了找出問題核心的有效性。 講者中被認為是美國「重返亞太」策略推手之一的前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坎貝爾 (Kurt Campbell),在強調美國的時代還沒有結束,美國的實力依舊,能夠重整旗鼓大步向前,戰勝任何危機和困難。同時也認為應該嘗試撇開了美中雙邊關係中的競爭和「脫鉤」,找出有哪些方面是可以共同做出努力,平衡雙邊關係中競爭的內容,並且提出了五方面加強合作: 一、中美需要深入進行戰略對話,中美像過去一樣舉行秘密閉門會議,在當前形勢下是不現實的,需要的是讓各利益攸關方都參與的、深入的戰略對話。 二、雙方在「小領域」尋找機會開展務實合作非常重要,過去並沒有開展太多實際合作,成功事例非常少,所以,中美應在一些低敏感度「小領域」尋找潛在合作機會。 三、雙方應該建立危機管控機制,避免緊張趨勢進一步升級,希望找到更多共同點。 四,中美雙方必須努力確保兩國人文交流領域,特別是青年交流。 五,中美應在氣候變化等領域開展長期合作,在新冠肺炎疫情後期,中美亟需進行更多合作。 其他西方專家幾乎都提出了相近的看法,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 (Stapleton Roy) 除了提出要穩定雙邊關係,對全球都可從中獲益外,更明確提到目前中美最危險的是軍事競爭,雙方都想讓自己維持軍事力量,這可能會導致軍備競賽。兩國政府都應高度重視這個問題,要避免核武戰爭。 但是,如果雙方都重視合作,那中美關係肯定不會快速走入低谷,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 (Stephen Orlins) 提出了一個主要分歧「美國人不認同中國的價值觀」,認為雖然中國並沒有對美國國家構成任何的生存威脅,但是價值觀的差異削弱兩國進行合作的能力,令兩國關係定性為戰略競爭。這種情況在美國選舉的影響下變得更嚴重,基辛格咨詢公司副主席拉莫 (Joshua Ramo) 透過論述美國科學家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的 「小數理論」認為人類行為本身並不總是理性的。人的思維過程會習慣性走捷徑,從而出現系統性偏見或錯誤。 「不同時代,外界對中美關係有不同界定,如數年前有人將其比作一戰前的英德關係,而當前則被稱為『新冷戰』,相信幾年以後,又會有新的界定,但無論哪一種都不能真實反映兩國關係,說明了系統性偏見如何影響國際關係。」 雖然西方經常強調「多元化」,但是美國的知識傳統則深受基督教一神論的影響,在各國的文化多樣性下建立起相同的價值觀,認為它是唯一的、普世的,並且因為慣性、美國的價值觀過去得到許多不同國家的接受、因而逐漸偏向於絕對化、系統化,並以一致性為目標,所以從本質上,西方的價值觀是排外的。正如,許多西方學者在認同中國發展之餘,總拋不開民主自由主義。 相反,中國積累了數千年的文化,容納許多不同思想,儒家也早已受道家、法家,以及不同宗教、種族的洗鍊,本質上有著更大的包容性、「縱然不認同你、和你不一樣,但也並不反對你」的習性,但也帶著「你也不要來干涉我」的態度。國務委員王毅在論壇開始時的發言,第一點就提到「中美雙方不應尋求改造對方,中國不會也不可能變成另一個美國。」 很可惜,這對於美國來說其實是一種變相的否定。 正如美國前代理助理國務卿董雲裳(Susan Thornton) 認為「中國雖強調對美政策沒有改變,中國將持續推動改革開放。但是對美方來說,至少對美國很多人來說,並沒有明確地接收到這個信號。所以,我們確實需要雙方能夠更加明確、鮮明地對雙方關係框架進行陳述和呈現,並採取行動來支持這種描述。」但是這種「行動」又是什麼? 澳洲前總理陸克文 (Kevin Rudd) 說到「中國朋友常常表示,希望美方糾正錯誤、正確理解中方,希望雙方增加戰略接觸。但這很困難。例如,關於香港國安法,在中國看來,這是主權問題,因為1997年香港已經從英國回歸中國。但美國還有西方和亞洲一些民主國家較難接受,反對聲音還在上升。」 這也就是說這種價值觀的歧見是無法排除的,西方國家不能接受他們擁有的地盤被搶走。也許中國會說已經接受了一個被「洗腦」的香港,所以才有「一國兩制」呀?只是現在「井水要犯河水」、搞出暴力抗中,才會出現《港區國安法》,正如中國外文局前局長周明偉所言:「實際情況是,中美關係實際的發展似乎同對話的努力沒有什麼關係,反而看到形勢越來越嚴峻。每天睜開眼睛,打開各種媒體,所了解的第一件事情是美方今天又出台了什麼新的針對中國的花招。比如制裁華為,針對台灣、香港、西藏等出台的新法案,取消留學生的簽證,制裁中國公司,中國病毒,終止抖音、脫鉤、斷鏈等等,似乎沒有一個信息是不令人沮喪的,而且看不到底線在什麼地方,這是非常令人懊惱的。」 尤其是把所有不利於競選連任的事情全部歸咎於中國,似乎已經成為美國政壇最「方便」的選擇,前中國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在論壇上舉了一個很具體的例子,他提到曾經有記者問「你看,什麼時候美中關係就算是變好了?」趙回答說「當美國競選總統時,候選人不再用攻擊中國獲得選票的時候,兩國關係就到了新階段。」可惜今年美國大選,中國變成了更明顯的戰靶,共和黨和民主黨的競逐,就是如何能夠把遏制「中國崛起的威脅」說得夠可怕,提出的方案有多極端,挑動美國民眾對中國的負面認識劇增,民族主義情緒高漲。 這些相對善意的西方專家,還是帶出了兩個重點或許是中國可以思考的: 一、中國專家在論壇內提到美國政界作出眾多言論攻擊中國,但是西方專家對此卻此等行為隻字不提,為什麼?因為這些前官員、專家們都明白,這是虛的、中國不應該也不需要重視的,並且不能以此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西方政界已經習慣了「五時花、六時變」,正如英國最終決定中斷和華為合作時,首相約翰遜說了一句話「現屆政府會在任期內 (2024年) 推動將限制華為的行動成為法案,從而阻止這項政策被推翻」,這也就是說一天沒有成為法案,政府的討論甚至決定都可能會改變,正如在對華為的政策上,英國政府已經多次反覆。 二、與會中的西方專家,包括美國國防大學中國航空航天研究院院長馬偉寧 (Brendan S. Mulvaney):「我們需要建立常規、持續的軍事交流,特別是高層軍事交流,避免危機的爆發。」也就是說,中美演變成為戰爭的危險是存在的,雙方急需建立新的認知框架,在軍事方面進行接觸交流,竭力避免因誤判導致衝突和升級。陸克文更說到「 希望美中避免一戰,所以雙方需要清楚劃出紅線,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劃紅線並不是通過外交宣示,而是要確保真正清楚了解彼此核心利益,無論是軍事還是金融、經濟領域。現任美國總統總是試探中方紅線的做法十分危險。美中應建立紅線管理機制,確保雙方不越界,這是未來美中關係發展的戰略基石。 聽了這許多智者之言,會發現前景仍然是灰暗的,因為中美關係已經進入轉折期,當中有許多是對穩定大局的期望,例如陸克文的紅線政策,在雙方不具備信任基礎下又從何談起?如果美國不能包容中國不一樣的價值觀,又如何能讓世界擺脫掠奪主義?如何成為沒有捆綁、不需要領導者的共融世代?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