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2021時事觀察 第1節– 霍詠強:為何外媒冷待中美會談?

請星電視飲茶https://www.buymeacoffee.com/singtaousa

20210324 霍詠強 1. 為何外媒冷待中美會談?

中美外交高層會談,雖然意外地出現了中方代表猛力反擊美國的指控,引起了中國和亞洲國家的關注外,歐美反應卻非常冷淡;會談結果與之前預料的相同,儘管雙方在會後都以「坦率、有益、有建設性」來形容會議,但是如果以外交辭令的演繹,坦率就代表著「豪不客氣」,有益有建設性、就等於「沒有成果」,分歧很大才是更準確的判斷。 這次會談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甚至沒有看到雙方在哪些問題上能夠達成發表聲明的觀點,異乎尋常地長的公開演講,表現出的多是爭論、爭執,甚至顯現攻擊性的情景。然而,從雙方會談結束後分別召開的記者會上,似乎都認為這次會談很有必要,都認為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哪到底這次會談目的是什麼? 說到這個問題之前,要先看看傳媒對這次會談的反應。 尤其是歐美傳媒對中美會談的結果表現得非常冷淡,就算是美國傳媒對於首日會談的激烈過程,都只是輕輕帶過,及後更幾乎沒有對會談再有報導,甚至有避而不談的感覺。自然有些說法指美國在會談中落入下風,恐怕深入報導會弄巧反拙。但是大家都明白,歐美傳媒素來善於「炮製新聞」,沒有任何證據的新疆也可以寫成十足,中方官員的反應,要寫成戰狼也毫不困難,那為何美國政府沒有安排吹起此風? 更重要的是在會談剛結束,歐盟就公佈說因應新疆情況制裁四名中國官員,然後英國、澳洲、美國緊隨其後,對中國發出強力指控,這種時間上的配合,代表著早在中美會談之前,就已經安排好之後的行動,既然美國的目的是要造成一種其盟友充分認同美國態度,要一起對抗中國的形勢,那會談的任何內容都沒有實質意義,最好的情況是會談低調結束,沒有得出任何結果,試圖營造出中國原來是有求於美國,美國代表著正義一方來指點中國,但中國執迷不悟,所以美國決定聯同盟友制裁中國。 所以美國代表布林肯和沙利文在這次會談中才會用攻擊性發言開場,如果中方稍有猶豫,沒有即場反擊,整個會談就會完全落入美方的盤算,因此楊潔篪才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應,把雙方的分歧徹底攤開。畢竟任何外交行動,最重要的價值並不是和他國達成協議,而是行動能爭取到國內人民的支持,所以中方的激烈的反應正代表著中國人民的態度。而對美國政府來說,就是美國仍然能領導發達國家,得到盟友的支持,代表著正義的一方! 至於這是否事實,反正對美國也不重要。 中國在會談中的目的是展現中國不會退縮、繼續發展的態度;而美國拜登政府的目的是要重建美國聯盟,所以美國更關注之前的美日印澳四國會談,更重視修補和歐盟的關係。所以雙方雖然目的是南轅北轍、但結果也是各得其所。自然,按照目前拜登政府的外交班子,這次會談的唯一中美關係能達成的目標就是設定中美雙方的紅線,避免冷戰變成熱戰,未來美國對台灣態度,或許能反映出會談有否達標? 中美關係上常有評論指雙方要加強溝通,避免雙方出現誤解、誤判,尤其是美國新政府上場,中美確有必要舉行高層對話會談,但是以雙方的智囊能力,中美之間早已越過誤解這個從來不曾存在的關卡。美國對中國崛起的警剔非常明顯,就算在奧巴馬相對態度溫和的時期,已經定性中美的競爭為無法克服的障礙,奧巴馬曾經在一個訪問中說過:「中國有十億計的人口,如果過著和澳洲或美國人同樣的生活方式,這個世界將會變得很悲慘,因為地球無法承受。」 這向說話雖然很短,但令人聯想到許多問題,而得出一個可怕的真相: 1. 美國深信全世界的人們無法都像先進國家人民般生活?為什麼? 2. 這種生活方式是怎樣建立起來的?是否寄托在犧牲其他人的生活方式之上? 3. 美國人是否明白這種生活方式是不合理的?還是說這就是現實? 4. 為什麼美國人能夠有這種生活方式而其他國家人民、特別是新興國家不可以?這種結果是根據什樣來決定的? 5. 如果美國知道世人無法都達致同樣的生活方式時,美國和其他享受同樣生活的國家有否考慮改變這種生活方式? 6. 還是美國認為中國和其他龐大的種族不應該追求這種生活方式? 7. 這種對好生活的追求,是否就會成為中國「對付美國」的原因? 8. 如果這些種族,例如中國、印度和非洲要堅持發展時,是否就代表對目前的先進國家構成威脅? 9. 美國會採取怎樣的行動或措施來避免出現這種可能令「世界很悲慘」情況? 10. 美國說的所謂「競爭對手」是否就是所有可能「危害美國生活方式」的對手? 所以,美國的種族問題是無法解決的。奧巴馬不過是從意識上「漂白」的非裔美國人,正如這段時間看到許多亞裔美國人如何呐喊要爭取平等、擺脫仇恨, 而通常他們的選擇就是要努力爭取成功、成為「上等人」,雖然無法漂白自己的膚色,也只有成功擠進「傳統白人的圈子」才能漂白了自己的身份。 所以說中國是個值得敬佩的國家、中國政府是個負責任的政府。中國的發展來自努力苦幹,不在於剝削弱勢族群和國家,現階段要邁過中等收入陷阱的時候,想到的是讓大家都富起來、過合理的可持續生活,開啟這個世界能夠承受的發展道路。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