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2019時事觀察 第2節:霍詠強 — 中國縁何對開放網絡業務,非常審慎?

20190327 霍詠強
2.中國對開放貿易態度積極,縁何對網絡業務,卻非常審慎?
新一輪貿易磋商前夕,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指中國拒絕對美國要求放寬對外國科技公司的限制做出讓步。對於互聯網業務限制是美國科技企業最為關心的事項,也是中美達成協議的障礙之一。
美國科技公司長期以來不滿在中國的獨立運營被施加了不該有的限制,尤其在數據和雲服務上。在數據方面,中國的法律要求數據不能隨意轉移到國外,且不能包括敏感信息和個人信息,同時需要得到客戶的同意;由於中國相關法案的限制,中國服務器下的賬戶與全球賬戶是不互通的,且中國使用的客戶端與全球其他國家通用的客戶端並不相同。在雲服務方面,外國公司必須要與中國公司達成合作才能夠開展業務,且不能使用自己的品牌。
美國要求中國停止限制外國雲計算供應商、減少對海外數據傳輸的限制以及放寬對企業在本地存儲數據的要求,但中方對要求態度非常審慎。到底原因何在?相比放寬外資參與金融業、保險業,以及加強就知識產權保障,中國態度都非常正面積極,縁何對網絡業務,反而非常小心?
原因是背後牽涉的,無論是市場規模和長遠影響,都非常驚人。
不少人都抱怨在內地用不到YouTube、WhatsApp、Facebook,早年 Amazon、eBay 都更限制,所以認為資訊受到封鎖,香港人更經常以此質疑中國的網絡自由?
的確,內地原來封鎖這些網站,是因為在進入中國市場前期,拒絕接受中國政府的要求,應需要提供內容資料,以及對內容審查。但是,隨著中國網絡經濟加速,這項政策令中國的網路企業得到成長空間,成為過去十年中國在通訊和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或者可視之為經濟保護,可説是錯有錯著。
到2018年,在互聯網企業市值前20的公司中,美國公司有11家,而中國公司有9家,幾乎平分秋色。當然從重要性上,前五名全部屬於美國公司,足證在影響力上,中國企業仍然遜色得多,這也反映在數額上,中國公司市值僅佔25%,這九家公司的總市值為1.5萬億美元。
但是,這也代表了網絡業務對中國來說,是數以萬億計算的驚人市場規模,中國對美方要求完全開放市場態度非常審慎,可謂理所當然。
再看看同樣屬於人口大國、互聯網和流動通訊業務也在高速發展,更兼而是包攬了全球軟件出口的印度,國內的互聯網企業的資本規模還及不上中國的十分之一,就連發展迅速的電子商貿活動,本地網企也敵不過亞馬遜,由此可見,中國對開放網路業務有保留,不無道理。
尤其是美國提及的雲服務,目前在中國大陸仍未普及,反過來也表明會有龐大發展空間,不久前公佈業績未如理想的騰訊,就希望能加強對商務活動的滲透,其中雲服務,就是主要的發展方向。而另一家阿里巴巴,雖然旗下的阿里雲已經成熟,具有優勢,但要即時開放市場,面對美國亞馬遜、微軟,以及一眾雲應用公司的競爭,處境不利。如果中國商業機構過度倚賴在中國以外的雲服務,也肯定觸及中國的警戒。
更何況在資訊和數據安全上,每個國家地區對數據以及隱私的保護都必然有深入考量。實際上,在歐洲國家,去年實施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包括美國在內的外國科技公司在數據傳輸時會受到更大的限制,除了需要得到用戶的同意才可以轉移外,歐洲用戶還有權撤回對科技公司的授權,且可以指定將數據轉移到另一平台上。中國可以說是在大數據投入最大的地區,因此亦非常重視由此延伸的安全問題。
最近一間名為巧達科技的商務合作計劃書,就暴露利用了旗下的招聘產品,自稱擁有超過八億自然人的認知數據,這些數據,是巧達利用數據庫中2.2億自然人的簡歷、簡歷累計總數37億和10億份通訊錄,從而掌握著與此相關的社會、機構和家庭關係數據。也就是說,接近六成的中國人的信息都在巧達科技的數據庫裡面。雖然巧達強調獲取的數據大部分為「非敏感數據」,且使用數據時會經過排除私隱處理。但是沒有經過用戶同意和違反用戶意願的數據交易,都屬於擅自利用並可能侵犯隱私。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對網絡業務問題的不讓步,亦可能與美方對中國科技企業的敵視態度有關。中國電信巨頭華為一直被特朗普政府標榜為會威脅美國以至全球的網絡安全,另一家中興去年也被迫接受城下之盟,並且繳付巨額罰款。同時,美國也在動員全球各國加入抵制華為的行列中。
所以雖然中國正在全球擴張的互聯網公司,在擴展業務時必須尋求將數據傳輸到國外的方法,因此在互開門戶的層面上,中國可能在數據流通上更願意妥協。但是,在美國開展壓制華為的全球運動的同時,要求中國開放更多雲服務是沒意義的。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