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2020時事觀察 第1節 — 余非 :為何不是一國一制;「強硬」是「再平衡」

請星電視飲茶 https://www.buymeacoffee.com/singtaousa 余非 美國《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節目。 美國時間:2020年5月4日 第1節:為何不是一國一制;「強硬」是「再平衡」 這一集跟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知識,是認識一國兩制。 未知大家是否知道,在香港,四月中開始,中聯辦的官方網站,以及相關中國內地和香港媒體,都刊登了名為「一國兩制漫談」的系列文章。有些是一篇六、七千字的版本,有些是拆開一千字一篇的短文,中聯辦網站便是拆開一題一文的做法。大家可以上網找來看。 不管是甚麼形式和平台,都是署名蕭平的系列文章。蕭平這輯談一國兩制的文章,似乎還會繼續寫下去。這一集,我就用蕭平文章的內容,跟大家談一國兩制話題。蕭平系列文章在中聯辦官方網站可以找到,我便不附連結了。我會分幾次,跟大家談談讀後感。 這一次,先針對一個流傳得很廣泛的說法回應一下。修例風波的黑暴後期,網絡及手機世界開始傳出一種講法,大意是「中共一夜放大招,香港實行一國一制」。改行一國一制這說法,對已厭惡再亂下去的人來說,是很中聽的。彷彿改行一國一制就可以「平、靚、正」地解決當前的一切亂象。蕭平的文章,一開始便談一國兩制的初心,解說因何要用一國兩制來實現九七回歸。以下分兩方面一談。首先,必須由1950年因何不立即收回香港開始說起。 蕭平在《“一國兩制”漫談①| 回歸“一國兩制”的初心》有以下一段,我複述其大意:歷史的時針回撥到1950年,當年解放軍揮師南下,很快便兵臨深圳河畔,卻勒住了戰馬,沒跨過深圳河。文章說,當年,如果以戰爭方式趕走英國殖民者,大概沒人會懷疑解放軍的戰鬥力。但是,中共中央定下了「長期打算」的方針,決定將香港問題暫時擱置。文章繼續說,歷史證明,這方針是英明的。因為後來在新中國被西方長期封鎖的年代,香港成為中國與外部聯繫的通道。再後來,在內地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香港又成為助力國家發展的重要引擎。(複述完) 關於沒跨過深圳河、「長期打算,充份利用」這講法,很多人也聽過。因為很有趣,是反中反回歸的人也愛傳愛說。楊岳橋在2017年便寫過《長期打算,充份利用》,文內說:「說白一點,這八個字有別於中共立國初期用以治國的『高、大、空』口號,反而是在不帶任何煽動情緒下,充滿機心和計算的策略。周恩來曾在1951年憶述,『我們在全國解放之前已決定不去解放香港』,為的就是要為紅色中國留下一扇與世界聯繫、通商的窗口。」 楊岳橋這種解讀很多人受落。認同這種講法的人,還用這說法來否定回歸。他們會說:如此重視領土完整,何以1950年不立即收回香港?無非是想「利用」香港而已。持這種想法的人其實很可憐,是因為無知,也不讀歷史。沒歷史感,沒家國情懷,沒宏觀大局觀,就不會懂得理解在一定歷史時空下那八個字的意義。他們將那八個字簡化為,猶如小朋友之間的交往,啊!你「利用」我?——是用這種層次去解讀深刻的歷史。 以上,是1949年戰馬停在深圳河畔的歷史解讀。而分別發展了三十多年 後的1980年代,鄧小平跟英國人談判時,仍然不是用一國一制去談判九七回 歸,「一國兩制漫談」系列文章有很清楚的解說。以下因其重要,蕭平的原 文,大幅節錄如下: 「九七回歸後,香港可以實行『一國一制』嗎?從法理上講是完全可以 的。主權與治權緊密相連,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就意味着可以行使 治權。…… 但中央政府沒有那樣做,而是把香港設立為特別行政區,以授權的方 式,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為此,全國人大專門制定了香港基本 法,……並承諾50年不變。 為什麼可以『一國一制』卻要『一國兩制』?這是『充分照顧到香港的 歷史和現實情況』(鄧小平語)做出的政治決斷。這個決斷各方都能接受, 它的根本出發點,就是最大限度保留香港的特色和優勢,令香港在回歸後繼續保持繁榮穩定。 【按:以下這故事要留意。】 聽眾朋友,我想,有部份人未必知道,整個中國大陸要去到1950年代中後期,局面才稱得上是大定。大家是否聽過1958年有炮打金門事件呢?1950年代初,廣東沿海地區還是炮彈來、炮彈往的狀態。在幾乎整個1950年代,台灣蔣介石在美援下,仍然搞反攻大陸這一套,是用間諜、暗殺,炮轟、空襲,甚至在重要城市搞亂其金融秩序來進行干擾、「反攻」。要去到1958年的炮打金門事件,以及美國介入中東戰爭,兵力無暇兼顧下,台海局勢才趨向平靜。「長期打算,充份利用」是硝煙未止之下的戰略考量,那八個字很沉重!要懂得感受當中的艱難,以及不拖香港落水的那份心情和智慧,才會讀懂那八個字的份量。如果將那八個字庸俗淺薄化,還放在太平盛世下去解讀,就未必能準確掌握當中的意義。所以,當年不收回香港,有歷史因素。 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給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講過一個『茶壺的故 事』。話說一位老太太把家中一把上百年的紫砂壺拿到市場去賣,開價5錢 銀子。一位買主很懂行,見壺內有茶山(經年曆久形成的茶垢),知道是難 得的好東西,願出價三兩,隨後回家去取銀子。老太太心想,一把舊壺給這麼多錢,裏面有垢實在不好意思,於是就把茶山刮淨了。稍後買主回來,一看茶山沒了,掉頭就走不買了。這個故事意味深長,道出了中央對香港價值的珍視,可以從中體會『一國兩制』的良苦用心。 【按:以下一段,留意中共中央對差異、分歧的思維。】打個比方,香港好像一個遊子,離家太久了,疏離感是難免的,對家裏的規矩和粗茶淡飯難以適應。因此,保留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既是大多數港人所願,也與中央考慮香港問題的出發點相契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已經是區域性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獨特的營商環境、法治規則和國際聯繫,是任何一個內地城市都不具備的。如果實行『一國一制』,中國只是多了一個幾百萬人口的內地式城市,卻可能失去一顆獨具特色的『東方之珠』。……香港以其獨特的優勢,助力國家發展,彌補國家短板,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保留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僅有利於香港繼續繁榮穩定,也可以令香港為國家未來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可謂利國利港,一舉雙得。」 聽眾朋友,最後總結幾句:經驗告訴我,風向在轉變中。如果未來有大動作,一點也不出奇。主要是:一國兩制之間需要再平衡。聽眾朋友,可能我對中文用字比較敏感,我不太認同「中央轉趨強硬」這類用字——用字是視物角度的反映;於我而言,「中央轉趨強硬」是反對派的角度。我也看見「轉趨強硬」的形態,只是,強弱是對應關係,被描述為「強」了,無非是因為之前「弱」了。因何之前「弱」?原因很多,此次先不岔開。我認為當前及未來,用我的字眼,是「一國兩制再平衡」。「一國」會用她之前沒動用、而為其應有的權力,會進入她之前沒進入的灰色地帶;而要走這一步,是香港自己逼出來的現實。舉例,本來議員宣誓效忠《基本法》就是要真效忠,「一國」日後可能會送走一些「誓願當食生菜」(宣誓不當真)的假宣誓?目的只不過是要回歸一個公道的一國兩制,一切實事求事,不做假。 一國兩制仍然是一國兩制,只是必須不傾側,不變形、不走樣。 吹一國一制的風,看來大家不必信。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