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2018時事觀察 第2節:霍詠強 — 資訊自由?還是謊言自由?

20181010 霍詠強
資訊自由?還是謊言自由?
香港外國記者會(FCC)副主席、《金融時報》編輯馬凱(Victor Mallet),被特區政府拒絕工作簽證續期。一下只,香港又被質疑沒有新聞自由,建制派又惶恐地憂慮被問及自由問題,似乎對被質疑沒有自由的恐懼,比較自由本身,有更大殺傷力。關於彭博「間諜晶片」的報導也提供了另一種說法:「我們要分辨清楚,說的是資訊自由?還是謊言自由?」
現世代的認知障礙,真的很多。
一個新聞從業員因為「撈過界」涉及政治事務,被拒絕工作簽證續期,許多人大張旗鼓的訴說代表了香港失去了新聞自由,甚至延伸至外交層面。但美國的留學生卻因為華裔身份,被勸喻不適宜參與敏感的研究工作,這又是否更赤裸裸地違反學術自由,甚至有種族歧視之嫌,但在美國根本不敢公開!
或許回教徒應該更明白,人原來就沒什麼自由,在歐洲、在美國,有看到過「Halal 」的標誌嗎?這代表符合伊斯蘭教教規食物的意思,有時也稱為清真食品,在歐美恐怕也不多了,只會出現在一些專門為穆斯林服務的地方。再看看一些公眾地方,例如學校、政府機構等的食堂,也從來不曾考慮過穆斯林生活上的禁忌,甚至為求要強調融合,要求回教徒改變習慣。當然,連法國以自由自居的國度,也容不下戴頭巾的女性,還強調這只是為了打擊恐怖主義活動,這也不難明白,一天到晚都在恐怖襲擊不願意「歸邊」的中東國家,自然擔心被恐怖襲擊。
結果是穆斯林要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能在有限的環境下生活,被逼自成一國。所以當歐洲人認為,穆斯林難民不願意融入當地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到底是穆斯林不願意融合,還是這些歐洲國家沒有考慮他們的需要,沒有為他們安排合適的生活環境讓他們可以融入!誰是誰非?永遠是講不清的難題。
講到社會環境,最近看到一篇評論,提及社會環境對創新和學習的影響,例如說矽谷能吸引到科技界精英雲集,最重要是可以培育學術和思想自由的社會氛圍,科硏突破是要有推翻前人框框的膽色,而社會更需要有胸襟去接受不同的聲音和挑戰,所以多元化民主社會是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執牛耳的重要因素。
同類的說法反正很多,表面上也很合理。但這是真的嗎?
法國也很自由呀,社會氛圍也很開放,但為何科技發展不如理想?相對德國傾向保守,但其科技發展仍能在歐洲領先。如果把時間推移到百年前,考慮當時的狀況,不是更保守嗎?就應該明白保守的社會環境,並不是阻礙創新的原因,很多時候,經得起困難考驗、懂得面對限制,找出解決方法,才是真正達到創新成長的重要因素。今天美國能夠依舊保持科硏突破,靠的不是開放氛圍,而是因為社會願意容讓奮發圖強的移民發揮所長。
如果以為開放環境是培育科硏人才的因素,恐怕是本末倒置。美國是因為容納了一班有能力、有足夠強大心態、敢於挑戰的人才,才形成今天貌似多元化的開放環境,但是這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類似的認知障礙,還有高鐵。香港高鐵通車後,有著各式各樣有趣的評價。
有些說,坐高鐵到上海要八小時,時間太長,比坐飛機差太遠了,沒什麼用。同樣地,也有說美國沒有高鐵的原因也是因為航空系統已經很成熟了,就算有高鐵穿梭美國東西岸,也沒有多少人願意乘坐,為了分秒必爭,一定會選擇坐飛機。為何需要坐高鐵呢?
也有說法指坐高鐵到廣州,比大巴、火車等傳統方式也差不了多少?
人很容易受身邊環境影響判斷力,因此來自不同地區,對事物的應用特性和認知,同樣有極大差異。例如航班、高鐵、路面交通工具,可以想像為升降機、扶手電梯和樓梯。舉例說,在一個十層高的商場內,要從地面層到八樓,自然會選擇坐升降機,那是最快速的方法,所以,從香港到上海,甚至更遙遠的東北、西北,航空交通自然是更合理的選擇。美國東西岸距離四千公里,同樣不是高鐵用武之地,但在東岸往來主要城市,高鐵卻是理想運輸工具。
反過來說,從香港到深圳、東莞,等同在商場內上下一層,樓梯隨時是最佳選擇,所以路面交通工具也有其作用。
但是,商場內更多情況是需要上下兩三層,就正如香港,在一千公里範圍,四小時的交通圈以內,就能和鄰近省市發揮功能互補,在這些情況下,高鐵能夠發揮的作用最為有效。這就等同商場內的扶手電梯,既可靠,亦準確,大家能想像一個沒有扶手電梯的商場嗎?
扶手電梯通常是在商場內最方便和顯眼的位置。這也是香港高鐵站要設置在市中心的原因,至於其他省市對高鐵站的選址有別各有其原因,畢竟中國仍在高速發展中,如果直接比較,就難免䧟入另一個認知障礙。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