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2018時事觀察 第1節:霍詠強 — 選舉擺脫不了難民問題,美國也不例外

20181024 霍詠強
選舉擺脫不了難民問題,美國也不例外
美國中期選舉兩個星期後 (11/6) 舉行,自2016年美國大選以來,特朗普競逐並入主白宮後,美國的政界就出現明顯的撕裂,無論你相信特朗普已經打破美國政治傳統,令美國經濟好轉、就業數據理想,還是無法接受他的反口覆舌、自以為是,雙方面唯一共同認為的情況,是美國進入了一個仇恨和對立的年代。
共和黨人除卻主宰白宮外,又在眾議院中佔明顯多數,加上參議院中,以51席對民主黨49席,佔據些微關鍵優勢。所以,就連充滿爭議性,保守派的卡瓦諾在充滿令人噁心的黨同伐異的思維下,得以出任最高法院大法官。當然,特朗普兩年多的總統生涯,已經足夠讓我等仍然深信領導人必須擁有卓越品格的傳統政治觀察者,捨棄美好期望。
特朗普上台後的驕橫惹事,在過去幾個月,一直令民主黨人充滿信心,可以在中期選舉之中挫敗共和黨,如果能夠爭取在國會中的大多數議席,得到主動權,自然可以一挫特朗普。但同時間,經濟和就業數據理想贏得大量支持,特朗普也積累了許多忠實支持者,並且在策動向中國進行貿易戰,宣布退出和俄羅斯《中程導彈條約》,畢竟無論在何種戰爭之下,對抗氣氛總能令美國人一致向外!
歐洲選舉,黨派角力時,難民問題經常成為焦點;誰料在美國,美洲國家的難民隊伍,也成為其中一個關鍵。
為數最少七千人,來自中美洲國家不同國家,包括洪都拉斯、危地馬拉和薩爾瓦多的難民打算越過墨西哥,硬闖美國邊境,前往美國尋求庇護。總統特朗普的即時反應是威脅派遣軍隊駐守,甚至關閉南部邊境。共和黨並且採用和推選卡瓦諾出任最高法院大法官,將責任推在民主黨身上,形容是民主黨策劃這次大規模的難民隊伍,是為選舉舖路的一個政治陰謀。
民主黨有否參與惹起爭議,但最少從採取的行動技巧來說,難民隊伍針對的是自由民主的弱點。墨西哥原來準備在自己的國境線上攔截他們,但是很快就失敗了,因為隊伍是有組織、有預謀的。他們仿效全世界通行的闖關秘技,讓婦女和孩子走在隊伍的最前面,警方不敢使用過度武力,然後,藏在後面的年輕人隨後一擁而上,一次又一次衝破圍欄。
根據聯合國的定義,他們不是難民,因為難民是自然災害或者爆發戰爭之後,人民流離失所,被迫遠走他鄉,難民必須在第一個落腳的安全國家尋求避難,這是國際上通用的原則。但是,這些人主要主要來自洪都拉斯,現時既沒有天災,也沒有戰爭,有的是國內混亂政局製造出的人禍。再加上,一開始他們就準備越過墨西哥,根本沒打算在當地停留,目的在於進入美國,所以不符合任何難民的定義。
根據共和黨的說法,這些組織大篷車難民的人,就是美國的民主黨和他們的左派組織。中期選舉即將開始,大篷車浩浩蕩蕩進軍美國邊境,以特朗普對待難民的態度,必定會竭力阻擋大篷車難民入境,而不論採取什麼强硬措施,這都違背了美國專重人權、保護自由選擇的原則。
在初選時,主流傳媒已經利用過國土安全部的一個措施,將被抓獲的難民中,父母和孩子分開收容,拆散家庭的指控,令特朗普吃了一記悶棍。因此特朗普只能把抵擋難民的責任,寄托在他向來不屑一顧的墨西哥身上,要求他們負起堵住非法移民越過邊界,甚至以削減對這些中美洲國家的經濟援助為威脅,這本身已經很可悲,竟然連自己的國界邊境,也守護不了?
部分評論甚至將中期選舉,和難民問題劃上等號。
如果你歡迎難民硬闖美國邊境,那就去投民主黨;
如果你反對偷渡,反對大篷車闖關,那就去投共和黨。
或多或少,共和黨反守為攻,效果也頗為理想,最少已經壓制了民主黨就事件的聲音。
鼓動極端對立,大篷車難民並非單一事件,而是美國的常態。正如上星期也提過,為求強化「中國威脅論」,彭博 (Bloomberg) 也不惜做出一個百分百偽造的「中國間諜晶片入侵美國伺服器」的報道,但是美國,特別是右派傳媒卻竟然認同,並且認為報道雖然是虛構的,卻能揭示了一個危機。不難相信,有一天美國領導人,會以此事為真實,強調中國帶來的威脅。
雖然大篷車難民和中國無關,但中國為求牽制台灣,在中美洲爭取更多政治同盟的動作,難免也觸動美國神經。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上周結束對巴拿馬的訪問時表示,他希望對整個拉美區域說:「中國的到來,對你的國民未必是好事。」又呼籲拉美國家謹慎評估中國企業提出的「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商業提案。蓬佩奧亦擔心巴拿馬會成為中國在西半球擴大經濟影響力的立足點,告誡巴國總統布雷拉「必須慎重考慮同中國的商業聯繫」。
巴拿馬去年決定與北京建交之前,並沒有提前告知美國,令美國大為意外,更恐懼自家後花園夜入侵,所以標籤中國在拉丁美洲進行的是「掠奪性經濟活動」。中國目前成為拉美第二大貿易夥伴。在拉美國家當中,有七國對中國的出口已超越對美出口。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中國在拉美投資超越兩千億美元。
美國最近成立新的對外援助機構「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為其財政上限提高至六百億美元,支援願意到發展中國家投資的美國企業提供貸款和保險。美國把更多資金投入到海外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項目,可以視為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回應。至於是及時或太遲?美國企業意向如何?就不能而知了。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