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2018時事觀察 第2節:霍詠強 — 為何香港必須填海?

20181024 霍詠強
為何香港必須填海?
上星期提及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最主要的發展項目「明日大嶼」,通過填海造地,在大嶼山東南面建造1,700公頃人工島,從而為香港未來提供足夠的土地供應。但是及後卻出現不少對「明日大嶼」唱反調的評論,尤其是一些反對的原因,令人費解,或者這也說明:
1. 等待從發展計劃中分一杯羹的黨派不少,以及
2. 說明了時事評論嘩眾取寵不能少。
除了指填海要花這麼長的時間,又會造成環境破壞外,開支也成為惹起爭議之處。批評指項目可能要花上四、五千億元,甚至上萬億,卻變成了香港人出錢填海建豪宅,肥上瘦下,如果政府因此而需要發行債券,可能會影響香港的金融債務評級等等,結果成功引來千多人游行抗議。
不過香港幾十年來填海造地,就連當年人工島建機場,建鐵路、公路,被稱為玫瑰園計劃,卻也無損香港的財政狀況,始終也沒有做過行蝕本生意,填千七公頃,看來也不例外。
除了成本外,也有一些評論,更為奇怪,例如網媒「香港01」,就發出一封致林鄭月娥的公開信,名為《請勿在平行時空與大眾同行》,揮灑寫了五千多字,指出林鄭「仍以『舊獅子山』的階級流動精神,勉勵大家乘風破浪、再創輝煌時,這種死抱『我都係咁捱出頭』的信念,正是令香港人無法帆盡高張的牢籠?當你高舉置業主導方針,打算一圓市民的『磚頭夢』,更揚言不推行『明日大嶼』將會愧對下一代時,你可曾知道,下一代要的,是可以輕鬆生活的宜居家園,而非要終身做節衣縮食的『樓奴』?
簡單說反對「明日大嶼」,因為年輕人不想做「樓奴」,不需要置業,逐漸明白置業非必然。文中更列出一些數字,說明香港應該有足夠房屋,一時間,筆者也不明白,香港的房屋供不應求,莫非是思覺失調?那大家討論說香港需要額外一千公頃土地供應,難道都受騙了,那28萬戶輪候公營房屋的,是有人故意找他們麻煩?
文章再耍了一番名人引言和各種各樣的數據後,得出的結論,是「目前尚有9680公頃土地未被規劃的情況下,又何必急於填海1700公頃?」方法是「收回即將到期的粉嶺高球場,興建大量出租公屋,回應住屋的迫切訴求」。
筆音從不反對收回粉嶺高球場,如果百多公頃能解決房屋問題,相信李嘉誠先生也沒有意見。但是問題是香港非但要解決短期房屋供應,政府更要重新主導的土地發展方向和規劃。要達到這個目標,要向香港盤根錯節的地產霸權手上取回控球權,政府手上必須有足夠的籌碼,從而撬鬆香港的土地供應情況,香港01口中的九千多公頃,才有部分可以釋放出來。
所以說只有部分,就以常被列為唯一或優先選擇發展的棕地為例。雖然表面上累計1100公頃,但其中最少四成仍需用作存儲貨物、廢物回收、貨車場和物流業等,最近發布的數據也只有330公頃能加入規劃,再加上要理清產權等複雜問題,棕地其實是最難開發的選項。
就算香港只是錯配,因為香港人只會越來越窮,買不起私營甚至資助房屋,只能租住公屋,但任何計劃中的第一步,必須要加大現有土地供應,才能滿足資助房屋需求的基本條件,只有改變對香港房地產價格的理性預期,自然會令私人發展商和棕地擁有者考慮加快投入市場,令短期供應得以提高,各種長遠規劃,才能展開。
另外也有所謂專業人士意見,指出比起大規模填海,利用棕地、軍事用地、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的成本較低,對環境影響、技術要求亦較少,故大規模填海猶如「捨易取難」。事實卻是這幾種方法,成本不低、程序複雜,非但治不了本,連治標都不足夠,真令人懷疑專業資格何來?要能為香港提供上千公頃作長遠土地發展的,只有發展郊野公園和填海兩種方法,郊野公園這座大山怕是無人敢闖,那填海就是唯一選擇。
還有一種反對「明日大嶼」的聲音最為有趣,就是說這個計劃不夠詳細完善,會衍生大量問題,所以不支持。這種說法的,更以建制中人為主,這也對,沒有,的確新發展計劃,何來資源爭奪,更談不上完善規劃,自然是什麼也是不用考慮了。一旦有了新發展,自然又是另一個分餅的機會,豈能放過!
儘管表面上填海涉及較少直接利益,但仍然會引來各種環保爭議,困難定不會少。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