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2020時事觀察 第1節– 霍詠強:香港、本來可以坐享其成?

請星電視飲茶 https://www.buymeacoffee.com/singtaousa

20201028 霍詠強 1. 香港、本來可以坐享其成? 上星期講到深圳時,似乎欠了一個總結,但剛好也可以作為這期錄音的序幕(開場白):深圳就是一個把時間壓縮了的香港。深圳是一個以移民打拼,千方百計謀出路而推動的窗口貿易城市,然後經過無數社會問題的考驗後找到新出路,因為中國發展成龐大的工業國家,深圳和大陸緊密相連,所以形成高效的供應鏈,因為市場需求、技術資源的提升,所以深圳成為了國際創科中心。   對,是「國際創科中心」、不只是中國、幾乎任何國家的初創企業都知道,只要有個設計,來到深圳,都可以輕易找到廠商製成產品。蘋果CEO TimCook也說了,不是他不想把iPhone生產線搬回美國,是美國沒有足夠生產線所需要的工程師,嚴格說,也不是沒有,只是他們願意全部跑去威斯康辛州嗎?創新科技是未來的發展動力,所以深圳也不是2018年GDP高過香港時才超越香港,五年前深圳站穩創科中心地位後,早已超越香港!   當然,香港擁有深圳所有賴以成長的各種條件,對、「所有」、沒有少,只有多,多了可以自由流動的港元,沒有銷售稅的自由貿易,成熟的銀行業和金融產品,所以香港也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本來,香港是可以「坐享其成」的,不過有時候東西太多也誤事,回歸以來,香港印證了兩項失敗原理,第一、生活太美好是肯定會出事的,第二、「惡性循環」更能演繹成「完美風暴」。   香港回歸前,因為要保留作特區政府未來儲備而成立的土地基金,令香港房地產出現嚴重扭曲,變成穩賺不賠的生意,這非但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計時炸彈,更令曾經百花齊放的香港工商業,只剩下地產、貿易和金融三大板塊,本來這種情況,特區政府非常清楚,所以在回歸後,就決心改變香港產業單一的問題,再加上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形成巨大的資金吸引力,香港作為進入內地的跳板,可以說商機無限。 商人背景的董建華,自然希望把握巨大的發展潛力,再看看手上的好牌:銀行金融、專業服務、創新科技、貿易物流、醫療醫藥、旅遊展覽、教育培訓、檢測認證、影視娛樂,任何一個範疇,都足可以讓香港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級都市,令香港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火車頭,於是躊躇滿志,準備大展拳腳,在上任初期,就推出八萬五計劃,試圖削弱房地產對香港發展的牽制。 在慣性控制土地供應量下,令地產買賣始終成為香港投資回報最快、除資金以外涉及資源最少、最容易賺錢的行業,就連創科項目「數碼港」都逃不過成為地產項目的厄運,其他如半導體、中醫藥、影視娛樂等回收期更長的項目,自然招來更大質疑,在上下夾擊下,這些計劃要嘛胎死腹中、要嘛草草了事。然而特區政府仍然希望能減低高地價政策對香港發展的影響,試圖壓制房地產發展。 最容易賺錢的項目被壓制,自然引起地產商的不滿。這時候,因為亞洲金融風暴,令房地產價格急跌,及至SARS疫情爆發,香港出現嚴重的負資產浪潮,最終、董建華也在推動23條立法引發七一大遊行後,在2005年黯然腳痛下台。曾蔭權上場後,為了取悅地產商、解決負資產問題,立即改變房屋策略,停止賣地、停建居屋,令房地產進入泡沫期,這時候,儘管政府仍然推動多項所謂「多元化」發展,例如醫療醫藥、檢測認證等,但是姿勢多於實際,並且因為對「自由行」、「內地到港產子」等計劃未有制訂政策和作出完善配套,雖然短期帶來巨大收益,但同樣種下禍根。 這段時間,是香港「坐享其成」的好日子,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外資經過香港進入內地,自由行令香港的消費市場和旅遊業發展蓬勃;許多內地專才和富裕家庭,因為香港出入境的優勢,通過優才計劃來香港定居,最直接的又帶動了房地產,然而,生活太美好是肯定會出事的。 所有人都明白房地產是香港人的財富所在,經濟增長的動力,但同樣是香港人巨大的壓力和包袱,奇怪地,每當特區政府試圖扭轉局面時,似乎都難逃各種突如其來的社會震盪,董建華的八萬五還未展開,卻因為23條的政治事件下台;梁振英上任後強調增加土地供應,又出現了國教事件、佔領運動;林鄭月娥推動「明日大嶼」,更惹起反修例的掀然大波;只有曾蔭權任內力停止賣地,卻又無風無浪,當然,他個人最後仍因貪腐入獄。詭異地,香港地產市場的「惡性循環」總能演繹成政治上的「完美風暴」,似乎永遠要令香港走不出困局! 2008年北京舉行奧運會,鳥巢、水立方以及開幕式的璀璨煙火,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這段時間也是中港關係最融洽的時候。但是中國內地卻因為嚴重的貪污腐化官員濫權,人民並未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並且出現連串引發社會動盪的事件。 2012年希拉里宣佈美國重返亞洲的時候,沒有多少香港人會注意到會為香港帶來多大影響,這年的9月,香港爆發了連串示威活動、反對國民教育及德育課程,剛剛上任的特首梁振英只能匆忙煞停這個科目,同一時間,習近平上台成為國家主席,並且展開大規模的反貪腐、重建中國意識形態的活動。然而,這只是美國在香港展開針對中國顏色革命的序幕。 雖然香港經常出現遊行、示威,但一直以來,對政治的態度都是冷漠的,但是從反國教到違法佔領,香港人逐漸走向熱衷和激烈,儘管內地傳媒多次提及香港要慎防外國勢力的干預,但是這時候建制內仍然對政治形勢的改變、茫然不知。例如當時仍是行政會議成員的林煥光,到2015年佔中爆發後, 仍然只是認為「分離主義是行不通的,現在不是時候用這些這論調作議題。」而這種想法背後的邏輯是「這挑起中央的神經」,並且認為「內地的政局左轉得很厲害,意識形態在學術界中轉得很厲害」,作為建制內的頂層成員,渾然不知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已經改變,並且認為指外國干預香港只是「杞人憂天」 所以當為數不少的香港人,特別年青一代、對中國的變化既無認識也不比較,甚至比二三十年前面對一個落後的中國時更疏離、抗拒,只能說是不幸。最近看到網上一篇短文,還會發出一些陰陽怪氣的問題,例如說: 「香港人,尤其香港年輕人,為什麼要去大灣區發展?如果他們覺得留在香港有更好機會?他們去了大灣區,不能用Facebook 和WhatsApp 和香港朋友溝通,等於要了他們半條命,還談什麼吸引力?」 當這些自命知識分子強調「換位思維」時,換上了什麼位置?為何 Facebook, Whatsapp 就會是人生的一半?年輕的,不是嫌FB老氣,轉用IG了嗎?今時今日,用微博、微信再加上抖音又如何?TikTok還是現時最流行的短視頻,更不用説B站 (Bilibili) 比較Youtube的功能更全面,騰訊、愛奇藝的視頻內容,早已比Netflix更全面!  又或者說到「兩地青年思維方法是如此不同,一邊是習慣於集體意志,一邊是習慣於不受約束的自由。你說對方那邊是地獄,為什麼他們活得那麼開心?為什麼他們的幸福感那麼強?…不像我們這些知識分子,對獨裁或「言論自由」那麼敏感。」 當我們強調互相接觸了解,要表現同理心的的時候,有沒有真正真正從對方思考出發?內地一直強調的是集體意志嗎?還是集體利益?當説要求大家「放棄」習以為常的思考方法或生活模式,有否想過這才是是極權專制?會否再深入想想,除了放棄、甚至逼迫他人放棄時,我們還可以「包容」和「接受」不同的方法和模式?香港人常說「不受約束的自由」,但不受約束的到底是「自由」還是「放肆」,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強調要有言論自由、保障表達自由,但是他有沒有想過「包容」他人的信仰自由?缺乏自律和為他人著想,所謂自由其實只是放縱和冒犯?   最近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以及許多智庫都在說「融合」,但是過了20年,由自信到迷失、憂慮依然,香港可以怎樣融合?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