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2020時事觀察 第1節–霍詠強:回看「舊聞」分析中國經濟形勢

請星電視飲茶https://www.buymeacoffee.com/singtaousa

20201223 霍詠強 1. 回看「舊聞」分析中國經濟形勢 在2020年底,中國的經濟形勢出現了兩個不同的訊號,有壞有好、但卻源於相同的道理,如果我們翻翻「往日舊聞」,又會發現原來早有先兆。 第一個是債券市場,11月4日,華晨汽車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披露公告稱,公司發行到期日為10月23日的10億元非公開發行債券「17華汽05」,因公司資金緊張,未能按時兌付債券本息,雖然經努力籌集資金翌日就已付利息,但是目前華晨汽車仍有13只債券未償還,總額達到162億元。如果單看華晨中國的業績,表面上非常奪目,但是問題是患上了「名牌依賴症」,2019年,如不計算華晨寶馬的76億利潤,華晨中國其他業務出現逾10億元的虧損。 12月10日晚間,紫光集團發布公告,因該公司流動資金緊張,未能按照約定兌付「18紫光04」債券利息。同日,境外美元債券也出現違約,無法兌付到期4.5億美債本息。紫光集團的問題卻是「貪勝不知輸」,儘管2020年主要業務有市場優勢,但在建芯片項目資本支出壓力大、加上對外併購,導致債務規模處於高位。 所以12月20日,前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在「深圳先行示範區首屆金融峰會」上發表重磅評論。樓繼偉指出,今年債券違約事件頻頻發生,特別是大型國企違約事件更是影響相關地區國企和政府的公信力。存在的問題,首先是市場分割,發行和監管不統一。債券市場還要大幅改革,要問題和目標導向加快推進,不然會是下一個風險集中爆發點。另外亦重點提到防範數據金融平台的風險隱患,在效率和風險之間做出平衡,避免贏者通吃、大而不能倒。 第二個是具體經濟數據,年初,外貿工廠一度接不到單,資金鏈面臨斷裂。如今,海外疫情告急,工廠停工,全世界再度投向中國這個有強大保障的供應鏈,連夜加班都滿足不了客戶需求。剛剛過去的11月份,中國出口增速21.1%,貿易順差754億美元,創下40年來的最高水平。因為外國人狂賣中國貨,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CCFI)由年初850暴升至1323,只要從中國出發,無論去美國東、西海岸還是歐盟,集裝箱運價都在飆升。陸運亦緊隨海運爆滿,截至11月30日,義烏中歐班列今年已發運70960標箱,同比猛增105%。 今年初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宣稱:「新冠疫情將有助於制造業和工作回流美國」,現在看來應該是今年最大的笑話! 年中,中國首5個月貨物貿易總值1.65萬億美元,下降8%。其中出口8850億美元,下降7.7%;進口下降8.2%;貿易順差1213.6億美元,減少4.5%。到9月,前8個月貿易總值2.93萬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僅下降0.6%,其中,出口1.61萬億元,增長0.8%;進口下降2.3%;貿易順差2992億元,增加17.2%。前11個月總值4.17萬億美元,增長0.6%。其中,出口2.31萬億美元,增長2.5%;進口1.86萬億美元,下降1.6%;貿易順差4599.2億美元,增加23%。 債務危機、貿易強勁,兩個訊號南轅北轍,何來源於相同的道理?又來翻舊賬。 10月中,沒什麼傳媒會關注到中國央行發佈了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草案征求意見稿,這也是17年來「銀行法」的首次大修訂,明確將「金融服務以促進實體經濟」寫入立法目的,也就是說不要弄虛、只要實體。所以毋須對螞蟻上市被中止有不必要的猜想,中國的確發現眾多不同層面的潛在金融問題,要作出明確的調整,這些調整會直接打破投資者對螞蟻的「過多遐想」。 如果我們再把今年中國的「戰績」列出來,會更明白中國的態度:務實。 一月中國爆發疫情,全世界似乎都準備看戲,結果中國政府採取了史無前例的果斷措施。三、四月,中國陸續宣佈經濟支援政策:一萬億財政赤字、一萬億特別國債、2.5萬億減降費、1.5萬億金融系統讓利,以及「六穩」「六保」。這是些政策反映出中國政府更在意的,是什麼?所有措施都是為了維持人民的生計,沒有怨天尤人、沒有推搪責任,同時說明了國企積累的利潤有什麼用途? 事實證明,只要一心為民、直面問題,瘟疫並沒能拖慢中國的腳步。 4月工業產值轉正 5月服務業生產指數轉正 6月貿易進出口轉正 7月零售額轉正 9月固定資產投資恢復增長 首三季GDP回復正增長0.7% 11月完成第一階段脫貧 2020 GDP估計超過100萬億人民幣 10月29日,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閉幕。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規劃,一般都是把近期目標放前面,遠期目標放後面。上一次做遠景展望是「九五」計劃,當時就是先近、後遠。但是,這次的公報裡,先說了2035年遠景目標,再說五年規劃,因為中國準備應付「持久戰」,會上重點提到了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正在發生變化,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疫情帶來的衝擊,不會在短時間過去,挑戰正在增多,中國必須要把目標放遠來打這場持久戰。 中國五年規劃的指標設計外人都很難看懂,所以事後比對,可能更明白當中意念。2011年, 「十二五」規劃的24個指標中,除了GDP增長率、服務業比重、城鎮轉化率三個屬於經濟指標,其他大都屬於公共事務類指標,是與大家切身相關的基本生活需求。到了2016年「十三五」規劃是強化實體經濟根基,一共有25個指標,4個是經濟、4個是創新、7個公共服務、10個是環境資源指標。大部分指標仍然是普通人的生計,但更多和中國長遠發展有關。當年規劃綱要公布後不久,習近平主持召開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排在在首位討論的,是如何改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考慮的是群眾怎麼過冬、用電還是用氣?居民能否承受這些開銷?如何能減少霧霾?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持續發展思想。 「十四五」期間的12項重大任務,涉及生態環境、醫療衛生、就業創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的方方面面。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提升制造質量、推動網絡數字中國,改進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最直接的,可能是「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首次提出把全體人民取得「共同富裕」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遠期目標。 這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歡迎以後翻舊賬!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