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2018時事觀察第1節:余非 — 談機場反港獨案(之一)──「站好」劉必泉,借力也不可以

余非 美國《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節目。
美國時間:2018年12月24日
第1節:談機場反港獨案(之一)──「站好」劉必泉,借力也不可以。
12月,擾攘了一年的機場反港獨案,在冬至前一天12月21日,由法官邱智立宣判上訴失敗,各人即時入獄。他們四位當中,除高傑飛(53歲)、另外三位,鄺桂嬋、劉必泉、唐發祥是69至72歲的長者。高傑飛說過,自己被判監沒問題,只擔心三位長者。
三位長者之中,會偶發情緒狀況的唐發祥是病患者,需要扶持。唐發祥其實在做各種檢查及化驗,以確定健康狀況。噫,且慢,可能已經有人即時反駁,「老、病不是借口」,誰叫他們激動呢。……我完全同意。可是,又是雞與雞蛋的問題。當東北發展計劃有人有組織地聚眾,撬爛立法會玻璃大門,最後要在輿論壓力下才改判收監。不只的,無數宗反對派出位議員弄傷保安,大學生指名道姓刑事恐嚇,……通通都可以脫罪或輕判。凡此種種,對比之下,我真不覺得機場反港獨案特別激烈。
聽眾朋友知道我不鼓勵激動與煽情。憑良心,真不覺得機場反港獨案的三位長者過激,尤其是當我跟進了細節--我會在第二節細談,請大家繼續收聽。機場反港獨案四位被告在冬至前被判維持收監三個月,即是聖誕、新曆、農曆新年都被囚。而事有湊巧,佔中案的被告,是明年四月再審,上述節慶,全部安然享受。
我必須談一談三位反港獨長者!我要還他們以立體的面目。我發現社會對他們三位進行簡化及綑綁:先聚焦在偶發情緒失控的唐發祥身上,然後再將三位變為一位,將他們進行庸俗簡單化及定型。將偶發情緒缺點的唐發祥的形象,硬套在性格不同的劉必泉與鄺桂嬋身上。而事實上,雖然他們三位各有不同性格,但是,都是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都在過去捱過拼過,憑努力養大下一代,一生奉公守法,有真性情,而且愛國。那怕是有時會亂罵一通的唐發祥,都被我多次見過他不激動的另一面。我僅有的三次街頭發言,其中一次就是為機場反港獨案而去的。是珍惜群組主辦的小型集會。我參加時懇請大家要冷靜。結果,絕大部份時間都做到了!
我們最擔心唐發祥會控制不到自己的情緒,就叫他不要來。結果,在集會中段,我們發現了他。他帶了口罩,偷偷站在人堆中。到集會完畢時才現身跟大家走在一齊。我那一刻印象很深,因為我也是在集會中段便發現他。原來他很瘦小!乖,是當日大家對他的稱讚。唐發祥其實身心健康上都需要扶持。奉勸傳媒不要再消費一位病者。
聽眾朋友,出於關心,三個月前9月14日上訴開庭時我去了,做了很多筆記。與此同時,我在場見到了沒做筆記、卻印象深刻、久久未能釋懷的一幕。上訴案開庭當天,臨到結束時,法官邱智立宣佈押後宣判,循例交代一些規矩及安排。說完了便問犯人欄四位被告是否明白。七十歲的劉必泉率真地說聽不清楚。……「大件事(糟糕)」,我即時感到山雨欲來。劉必泉腰板硬淨,外型健壯,其實一邊聽力不好。當劉必泉說聽不清楚、不明白時,邱法官大聲叫劉必泉出去,在法官前面位置再聽一次。那裏有一張長枱,有一些座椅,坐了些職員。劉必泉走到前台,自然地便坐了下來。我個人觀感是,坐下來了,他便低於法官的視線,感覺上沒正對法官、其實彼此在視線上會舒服些。誰知--在此聲明,以下是我個人的現場感覺──邱法官「喝」劉必泉站起來。那時全場靜肅。劉必泉不太知道狀況,是其他人提示下他才站起身來。劉必泉站起來後用手按著枱面借力,畢竟他已經七十歲。邱智立「喝」劉必泉站好。劉必泉又再不是即時為意,之後才將借力的手掌收起。其間,邱智立的說話我沒有筆錄,因為心很酸,反應遲鈍。邱智立高聲再說一次循例的內容。這一次,劉必泉聽完了,說明白,然後被叫返回犯人欄。我不知道當日一起聽審的朋友對這一幕有沒有印象。我便印象很深很深。
劉必泉兒孫滿堂,經濟能力好,子女長進,家庭幸福。他像小朋友般愛喝可樂。劉必泉很好學,知道我教國情,便約我談國情,也談國際大事。我不理會當日去機場反港獨的還有哪些人,只知道,通過認識,我敢說,被拘捕、起訴甚至收監的,剛好是幾位精神及靈魂都純潔的長者。出於文學人讀中國古典小說的感覺,劉必泉被喝站起來、站立時不可以借力……,看在眼裏,我真的有回到晚清的感覺。小民百姓平日奉公守法,生不入官門,真不知規矩的。劉必泉走回犯人欄的一刻,我覺得他像個孩子。
就機場反港獨案的情況,有聰明人發馬後砲,怪三位長者不「裝死狗」(即示弱),「過左關先算丫馬(以脫罪為先)」。對不起,三位長者都沒這種蠱惑,包括言論判斷未必準確、甚至過激的唐發祥,他們都有赤誠,有初心。面對一場政治官司,大氣講理的劉必泉和鄺桂嬋,都做好了士可殺不可辱的準備。
聽眾朋友明白嗎?對於大學生,有些法官會稱讚他們有理想、有信念,只是手法不對,於是只判社會服務令、甚至緩刑。如此一來,何以有理想、有信仰的長者,卻沒有得到同等的讚許及尊重?落在大學生身上的量刑優待,何以三位有理想的長者會享受不到?甚至健康及年長這些原因,都沒換來體恤減刑?法律面前,真的是人人平等嗎?
鄺桂嬋嬋姐,我認為是證據上最有疑點的一位,我會留在第二節細講。我在初審後為嬋姐做了一次訪問,寫了《嬋姐,原來是白衣天使》。認識後知道她是一位謙厚、嚴謹、冷靜、平易可親的退休護士。就是因為做護士時嚴謹認真,更正了一個失誤,曾因而救回一條人命。……關於這些光榮史,嬋姐總是善意地一再叮囑:「不想影響人,就不要寫了」。嬋姐的口頭禪是:「……不好寫這些了,不想太誇張」。認識嬋姐之後,平日會偶有短訊交流,知道嬋姐很好學。有一次,她不明白歐洲之中為何德國跟中國的關係比較好。她很有禮貌地說向我請教。嬋姐說,她們那代人忙生活、要上班,沒機會多讀書。到現在快七十歲了,時間多了,就想多知多學。
節目結束前做總結:四位被告中我認識的三位長者各有性格,都是有血有肉的老實人。我們對他們的印象不要過度簡化,因為不恰當的簡化,會將他們矮化,從而忽略了機場反港獨案其實存在尖銳的矛盾:就是某方面疑似借公權力,在一宗政治官司上欺壓善良、一生奉公守法的反港獨小民百姓。
至於機場反港獨案的審訊問題,下一集談。今集談人,下一集談法。

Category: 時事觀察
About The Author
-